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
第二节 痞 满 痞满是由于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所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症状。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诊断] 1 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按之柔软,望之无胀形,压之无明显疼痛。
2 起病缓慢,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3 常以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为发病诱因。
4 上消化道钡餐、胃镜、胃液分析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5 应注意除外胃癌等疾病引起的痞满症状,尚需与胃痛、鼓胀、胸痹心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例方:大黄黄连泻心汤。
2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咳嗽痰多,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例方:二陈汤 3 肝郁气滞 症状:脘腹不舒,痞满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例方:越鞠丸。
4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例方:保和丸。
5 脾胃虚 症状: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乏力,肢冷少气,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例方:补中益气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选用猴头菇片、胃苏冲剂、理中丸、养胃舒等。
2 针灸疗法 可选用足三里、中脘、丰隆、阳陵泉等穴针灸治疗。
3 西医疗法 可酌情选用助消化药,胃肠动力性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转为正常。
2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或钡餐X线检查病情减轻,损害面积缩小。
3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虽有所减轻,但经上述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者。
第三节 腹 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
西医许多疾病中,如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寄生虫,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输尿管结石等,当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2 性质包括冷痛、灼痛、隐痛、绞痛、胀痛、刺痛等。
3 应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腹部X线及B超检查有助诊断。
4 应与胃痛、胁痛、霍乱、淋证、疝气、肠痈等鉴别。
[辨证论治] 1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较剧,遇冷则甚,得温痛减,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 湿热壅滞 症状:腹痛拒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兼见烦渴引饮、大便滞下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而厚,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清热通腑,导滞止痛。
例方:大承气汤。
3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寒,痛时喜按,面色无华,神疲气短,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例方:理中汤合小建中汤。
4 气机郁滞 症状:脘胀腹痛,拒按,走窜攻冲,嗳气或矢气痛减,兼痛连少腹或及两胁,恼怒疼痛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5 瘀血阻滞 症状:腹痛较剧,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腹痛经久不愈,兼见大便色黑,肌肤甲错,腹部积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例方:少腹逐瘀汤。
6 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痛而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便秘或泻下稀烂,完谷不化,舌苔腻或黄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例方:枳实导滞丸。
[其它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酌情选用天枢、气海、期门、肝俞、合谷、中脘、足三里、 曲泉、三阴交、归来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腹痛及其兼证消失。
2 好转:腹痛程度减轻,或疼痛发作时间缩短或发作间歇延长。
3 无效:腹痛如故。
第四节 呕 吐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如急性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2 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3 多有骤感寒凉,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因。
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4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 做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B超、胃肠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 本病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 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风解表,和胃降逆。
例方:藿香正气散。
2 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部胀闷,嗳气厌食,得食则剧,吐后反觉舒畅,大便溏薄或秘结,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例方:保和丸。
3 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清水痰延,胸脘痞满,不欲饮食,目眩心悸,呕而肠鸣,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例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 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肿块等,每遇情绪刺激可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例方: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虚证 1 脾胃虚弱 症状:呕吐时作时止,饮食稍多则呕吐,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脘腹痞闷,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2 胃阴不足 症状:反复呕吐,量不多或干呕、恶心、口燥咽干,饥不欲食,心烦嘈杂,舌红津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例方:麦门冬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理中丸、保济丸、陈夏六君子丸等。
2 针灸疗法 可取内关、中脘、公孙、足三里、丰隆、肝俞、脾俞、阳陵泉、胃俞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 必要时可选用镇吐药及调节水电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疗效标准] 1 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第五节 呃 逆 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大多突然起病。
2 具有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等特点。
3 病人不能自制。
4 伴胃脘不适,口干,异样感觉等胃肠病症状。
5 本病应注意与干呕,嗳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证 1 胃中寒冷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例方:丁香散。
2 胃火上逆 症状: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例方:竹叶石膏汤。
3 气机郁滞 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例方:五磨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