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螨.疥螨(2学时)
眼睑缘炎和外耳道瘙痒等。
痤疮(青春痘)
酒渣鼻
诊断
1. 透明胶纸粘贴法:用透明胶纸于晚上睡前,粘贴于面部受
检部位皮肤处,至次晨取下贴于载玻片上镜检。
2. 挤刮涂片法:通常采用痤疮压迫器刮取,或用手挤压,或
用沾水笔尖后端刮取受检部位皮肤,将刮出物置于载玻片上, 加1滴甘油,涂开后加盖片镜检。
3. 挤粘结合法:在检查部位粘贴透明胶纸后,再用拇指挤压
颚体宽短呈梯形,位于虫体前端,螯肢1对,
针状,须肢分3节。
末体
躯体分足体和末体二部分,在足体腹面有足4 对,粗短呈芽突状。
毛囊蠕形螨较细长,末体约占虫体全长 的2/3以上,末端较钝圆。
皮脂蠕形螨粗短,末体约占虫体全长的1/2, 末端略尖,呈锥状。
生活史
卵 幼虫 成虫 前若虫 若虫
生活习性
2010.5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课题组拍摄(来自于检出标本)
2010.5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课题组拍摄(来自于检出标本)
第五节 疥 螨(p254)
疥螨
:永久性寄生螨。
寄生:人、哺乳动物皮肤表皮角质层内。
形态
1.成虫
圆形,背面隆起,乳白色。
雌螨,体长为0.3~0.5mm,雄螨略小。
致病
疥疮
致病因素:挖隧道时对角皮层的机械性刺激及排泄物、分
泌物、死亡虫体引起的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泡、脓疱、结节及隧道。
多呈散在分布。奇痒,白天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由 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感染。
诊断
病原学检查:
1.消毒针尖挑破隧道的尽端,取出疥螨镜检;
2.消毒的矿物油滴于皮肤患处,用刀片轻刮局部,将刮取物镜 检。
流行与防治
1.流行:学龄前儿童、卫生条件较差的家庭、集体住宿 的人群。 2.感染方式:直接接触:与患者握手、同床睡眠等。 间接传播:衣被、手套、鞋袜等。 3.预防:卫生宣教,个人卫生。病人的衣服应煮沸或蒸 汽消毒处理。 4.治疗:外用:硫磺软膏、苄氯菊酯、甲硝唑等, 口服:伊维菌素。
颚体:短小,位于前端。螯肢钳状。 足:分前后两组,短圆锥形
。
生活史
卵 幼虫 成虫 前若虫 若虫
习性
寄生部位:皮肤柔软嫩薄部位表皮角质层深处
(指间、手背、腋窝、脐周、腹股沟、阴囊、乳房下等处; 儿童全身均可被侵犯) 。
挖隧道:以螯肢和前两足挖掘,逐渐形成一条与皮肤平行的
蜿蜒隧道。
交配:夜间在人体皮肤表面。
胶纸粘贴部位,取下胶带镜检。
流行与防治
感染率高: 4.43%~86.6%。
毛囊蠕形螨感染多见。
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 治疗药物: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甲硝唑、伊维菌素;外用甲硝唑霜、 伊维菌素搽剂等。 预防:早发现,正确诊断和治疗感染者,改善环境卫 生条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010.5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课题组拍摄(来自于检出标本)
重点:
1. 蠕形螨的生活习性和致病性,常用诊断方法。
2. 疥螨的生活习性和致病性。
第十七章 蛛形纲 第四节 蠕形螨(p252)
蠕形螨:永久性寄生螨,
寄生:人、多种哺乳动物的毛囊、皮脂腺内, 分布:世界性, 种类: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
形态
颚体 足体
二种蠕形螨形态相似,螨体细长呈蠕虫状, 乳白色,半透明,体长约0.15 ~ 0.30mm,雌 虫约大于雄虫。
蠕形螨主要寄生部位:颊﹥颏﹥额﹥鼻﹥鼻沟﹥耳旁。
蠕形螨属于负趋光性,多在夜间爬出,在皮肤表面求 偶。
75%乙醇和3%来苏尔15分钟可杀死蠕形螨,普通肥皂
不能杀死蠕形螨。
致病
大多数感染者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痒感或烧灼感。
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分泌物、代谢物引起皮肤免疫反应/炎
症反应。 临床表现:面部皮肤潮红、丘疹、皮肤异常油腻、毛囊 口显著扩大,皮肤粗糙,凹凸不平。 蠕形螨可引起: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痤疮、酒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