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幼儿心理健康

婴幼儿心理健康


美国学者坎布斯(bs)
▪ 1、积极的自我观念。 ▪ 2、恰当地认同他人。 ▪ 3、面对和接受现实。 ▪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
▪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 4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 6、人格和谐完整。 ▪ 7、智力正常。 ▪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认为
▪ 适应能力 ▪ 耐受力 ▪ 控制力 ▪ 意识水平 ▪ 社会交往能力 ▪ 康复力 ▪ 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许又新的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
▪ (1)体验标准:良好的心境及恰当的自我评 价;
▪ (2)操作步骤: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 关系和谐与否;
▪ (3)发展标准:纵向考察与分析。
1、夜惊

夜惊是指儿童睡眠时产生惊恐反应,常见于4到7岁的
儿童。表现为儿童入睡一段时问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惊
惶失措,哭闹叫喊,面部表情痛苦焦虑.呼吸急促,出汗,
有时瞳孔放大。有的儿童会从床上跳下,激动奔跑,抓住人
或物叫喊求救,当时不能辨认周围人,有时还会出现幻觉。
夜惊发作一般持续10分钟左右,过去之后仍能平静入睡。儿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 1、夜惊 ▪ 2、梦游 ▪ 3、功能性遗尿症 ▪ 4、口吃 ▪ 5、不良习惯 ▪ 6、情绪障碍 ▪ 7、儿童期多动综合症 ▪ 8、婴儿狐独症
睡眠障碍
婴幼儿比成人有更多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夜惊、 梦魇、梦游。
孩子的睡眠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睡眠习惯问题主要是由 于成人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例如,每次入睡要摇拍 着孩子,造成孩子不这样就睡不着;成人没有规定孩子的 作息时间,放纵他玩或看电视,使他神经过度兴奋和紧张 造成各种睡眠障碍;还有的家长没有限制孩子看恐怖电影 或录相,造成孩子惊恐不安,也会在睡眠中反映出来。
六标准
▪ 1、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 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2、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 活充满信心;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 别人; 4、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 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 展目标; 5、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 正视困难; 6、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
思考题
▪ 1、什么情况需要找心理医生? ▪ 2、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 3、应怎样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什么情况下需要找心理医生
·生活中遇有重大挫折时,自己很难承受者 · 工作压力大,无力承受而又不能自行调节者 · 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 不振者 · 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者 · 在社会交往方面,自感有障碍的人(如怯懦、自我封闭 等) · 在经历了失恋、离婚、丧偶等情况之后,心灵创伤无法" 自愈"者 · 婚姻及家庭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指导改善者 ·下岗、退休后,心情苦闷、难以自我调整者 · 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对此产生心理压力者 · 时常厌食或暴食者 · 睡眠状态发生改变的初始期失眠者 · 轻度性心理障碍者
婴幼儿心理健康
本节内容概览
▪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 三、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 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 上的完好状态。”此定义提出了健康的三个要素: 1、无躯体疾病;2、无心理疾病;3、具有适应 社会的能力。因此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与心理健 康两部分。
二、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 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先天的非遗传因素 后天的脑损伤
▪ 2.心理因素
动机 情绪 自我意识
▪ 3.社会因素
家庭 托幼机构 社会
以下十个因素
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 缺乏父母之爱 由于离婚或其它原因,孩子只和父亲或母亲生活,欠缺 母爱或父爱,或在托幼机构得不到关心和照顾。
童清醒后不能回忆起发作时的情境。
▪ 儿童的夜惊现象主要是由于突然离开母亲,或受到严厉 批评,睡前看令人兴奋紧张私和恐怖的电视、电影或录相等。 因此,睡前要避免给孩子造成恐怖和不安情绪.让孩子在松 弛、愉快的情况下入睡。
2、梦游
▪大Βιβλιοθήκη 有l0—l5%的儿童曾经梦游过,多数孩子长大后不再梦游。梦游
是人在睡眠中起来走动的现象,它与心理问题或情绪波动有关,实际上
如果孩子有特殊的心理问题可以请心理医生配合解决。
4、口吃
▪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又被称为结 巴,表现为不断重复开头的音节,拉长中间的某个 字,讲话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短 语都可能不断地重复。
!!
▪ 国内报道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10.5%~ 21%之间,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 村,男女之比为1∶2.2。在儿科综合性门诊 中,心理障碍的2/3属于情绪障碍,其次为情 绪、行为混合障碍,占17%。儿童常见情绪 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包括学校恐惧 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等。大多数情 况下这些情绪障碍不为父母及学校老师所重 视。
其次,对孩子的遗尿千万不要嘲笑,这样会加重他的自卑感,打击 他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对孩子不尿床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三,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焦虑、紧张压力,教孩子学会放松训练, 尤其是睡前,听轻松的音乐,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第四,对于任性逆反的孩子,可以采用惩罚的方法,例如,让他自 己洗尿湿的床单。但是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要羞辱孩子。
母爱、过度疲劳、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讨厌孩子尿床、家庭关系
不和、管教不一致,学校恐怖症等等,这些紧张刺激都可能引起和加重
遗尿现象。
如何解决孩子的遗尿问题呢?
首先,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正常的遗尿现象时,要到医院请泌尿科医 生检查,如果是生理因素、躯体疾病造成的,要考虑用药物治疗。还可 以用让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膀胱容量,并训练他们适当地憋 尿,以训练他们的控制力。当小孩尿尿时,可训练他 们时断时续,以体验对括约肌的收缩。
▪ 态度不一 父母双方对待孩子态度不一。或是父严母宽,或是前后态 度不一致,忽亲热万分,忽冷淡不理。
▪ 儿权至上 独生子女被宠得飞上天,随心所欲,绝对自我中心。 ▪ 经常惩罚 为一点小事就经常在身体或心理上受到惩罚或严重虐待。
过分苛求 从大小便习惯训练到学习阅读等,对儿童提出不现实的过高 要求,比方要求背诵十到百首唐诗。 ▪ 不良诱惑 有意无意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习惯行为或 心理。 ▪ 需求挫折 对儿童的生理需求如饮食、身体接触、皮肤抚按,予以冷漠 或排斥性回应,以及孩子不愿进食时强迫进食。 ▪ 角色紊乱 要求儿童扮演或担负与年龄、性别、能力不相称的角色,比 方男扮女装。 ▪ 父母操纵 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 好。 ▪ 弄虚作假 经常向儿童撒谎、不守诺言。对孩子的提问或回避、或说 谎。
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但后来由于心理原因又出现不能控
制排尿。如紧张情绪、言语障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学习困难等都可
能给孩子造成紧张情绪,引起一种生理上的反应。如果一年左右没有遗 尿,后来又遗尿的应属于继发
▪ 性遗尿症。

遗尿症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缺陷和躯体
疾病、睡眠障碍;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受到惊吓、突然改变环境、失去
郭念峰《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评 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 (1)心理活动强度 ▪ (2)心理活动耐受力 ▪ (3)周期节律性 ▪ (4)意识水平 ▪ (5)暗示性 ▪ (6)康复能力 ▪ (7)心理自控能力 ▪ (8)自信心 ▪ (9)社会交往 ▪ (10)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 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 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病与非病三原则
▪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统一性 ▪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 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健康水平
▪ 一般常态心理
• 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 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 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 轻度失调心理
▪ 严重病态心理
!!!
▪ 这个暑期,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 心,围绕孩子的学习、行为、情感等方面的 咨询又有所增加,从该中心平均每月近300 个咨询个案中分析,有62%反映学习问题, 33%反映人际关系不良行为问题。在所有咨 询中,绝大部分是大、中学生,其中家长咨 询的占42%,青少年自己本人咨询的占58%。
重要作用。

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卧室某些地方安装铃铛,当孩子梦游时,铃声会
唤醒他。还可以在大门上安装可以锁上的铁门,以防孩子梦游时走出去。
另外,睡前的放松训练对孩子的睡眠是很有好处的。
▪ 如果孩子的梦游问题比较严重,比如时间长,出现频繁,则应求助于 专业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
3、遗尿症

当孩子4岁之后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昼夜经常不自主地排尿,
马斯洛 的心理健康标准
1、 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 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 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与做梦没有关系,因为人在做梦时不会出现梦游。梦游有家族遗传的倾
向。

大部分梦游是发生在入睡后l至3小时之内。当时儿童睁眼凝视坐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