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武汉四新新区连通港规划设计导则
武汉四新新区连通港规划设计导则
空调等建筑附属设施应统一遮蔽。
9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3、建筑群体形态 3.3 天际线控制
规划最高点 由太子湖往北呈现渐高的梯度
规划次高点
由墨水湖往南呈现渐高的梯度
三环线
四新大道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一、城市设计总体控制
1、目标定位 以连通港建设为契机,塑造用地内部良好的城市和谐住区形象。 将连通港打造为:展现都市文化底蕴的“国际蓝色水街”、中心城区功能复合的武汉当代生态运河
杨泗港快速通道
连通港运河西立面
规划次高点 由墨水湖往南呈现渐高的梯度
规划最高点 由太子湖往北呈现渐高的梯度
杨泗港快速通道
四新大道
三环线
连通港运河东立面 天际轮廓线: 强调连通港路节点形象的塑造,在四新大道与连通港交汇处形成全路段制高点和次高点,在三环线和杨泗港快速路节点处打造第三级兴奋点,整体形成中间高、由墨水 湖和南太子湖向南北呈现渐高的梯度。
6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道路交通 2.4 水上交通系统
利用“六湖联通”水网,结合沿港公共建筑设置水上码头,开通连通港水上旅
游功能,进一步提升地块品质。 共规划设置水上码头4处,平均间距1.2公里。
图 例
5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1、用地指标 1.4 建筑高度控制 已出让地块 四 三
连 通
墨水湖 会 展 港 北 路 北 路
西
会 展
港
新 大 道
四 新
路
墨 水 湖 南 路
环
连
通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一、城市设计总体控制
3、概念规划
导则范围
四 新 大 道
三 环 线 连 通 港 路
4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户外公共 空间
较强特色边缘,以形成街区 公共边缘部位(街区,与街 道达到最佳适应)
内部街区,设计重点为突出 对太阳能的高度利用
在运河走廊上强化街区存在 以及高质量公共场所空间的 独特/地标性开发
11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12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3、建筑群体形态 3.5 建筑形象 材质选择:建筑物应以石材、面砖等为首选,以 绿色环保材料为原则,局部可使用玻璃或金属。不 建议大面积的采用玻璃幕墙;可适当选用亚光的金 属面板。 商业建筑 居住建筑
建筑色彩:整体色调协调,应有群体主色调,同
时建筑色彩应遵循中低明度、低彩度原则来控制, 从而创造出雅致、和谐的城市色彩。一般不得采用 大面积高彩度的原色或深灰色。 办公建筑为体现风格严谨、用色庄重,主色调易选 用稳重、大气的蓝色、浅灰等复合冷色调色为主色 调。
商业建筑商业建筑色彩主要为暖色调,结合其它金、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3、建筑群体形态 建筑风格:公众形象的建筑风格宜现代、大气,构图简洁明快,材质和外形简单大 3.5 建筑形象 方,强调整体形象现代风格的塑造。 区分立面类型,为建筑物(沿街立面)打造公众形象,内侧墙面打造私密形象。 至于内侧私密形象,建议采用更具纹理化的、对比鲜明的立面。这些立面将包括露 台、台阶、冬景花园及中庭,展现更富生活氛围的个性特征。 裙房注重建筑细部表达,加入易于识别的元素,提高街区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如 可通过加入壁脚板,在第2~5层应和其他楼层在外观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应用不同 颜色、不同材质、不同质地等,形成一个视觉基础。
根据《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本次城市设计要求,结合各区段功能及景观要求,控制不同的建筑退界变化长度,在建筑退界变化长度内,建筑退界不宜 有大幅度变化,以保持街道的连续性和秩序感,整体形成富有节奏、进退有序的街道空间序列。控制如下:
后退红线不少于20米,主要指四新大道核心区商务办公区,建筑后退四周道路红线或公共通道距离不少于20米;
8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3、建筑群体形态 3.2 建筑界面 墨水湖
连
通
港
路
商业、办公等公共设施建筑界面 居住建筑界面
控制目标:引导形成不同尺度、特点鲜明的街道景观,重点引导控制连通港沿线公建界面。 公建界面: 沿连通港建筑裙房高度控制在16米以内,建筑层高需保持一致。沿线建筑后退滨水步 临渠道街坊可采用局部底层架空、设置建筑前广场等方式,强化景观的通透和渗透关 居住建筑界面 连通港路沿线居住建筑贴线率不小于70%,建筑退界控制在10米以内。 连通港路沿线居住建筑界面沿街立面应整齐简洁,不允许设外凸阳台及开放式阳台, 道不小于5米。 系。 开敞度: 东岸连续界面:保证沿公共开放空间能形成连续的建筑界面,从而有效围 合城市外部空间。临街开敞度不低于60%。 西岸节奏界面:沿岸界面的建筑不连续,而是以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富有节 奏性的建筑和布局形成韵律感,讲求空间的通透性和渗透性。建筑以松散的点 式建筑自由布置,形成街坊与周边环境渗透的布局。建筑造型力求“透、漏、 瘦”,避免出现过长或过于封闭的建筑界面。 临连通港开敞度不低于50%。
南
线 路
路
根据规划范围内不同用地性质及城市设计要求,规划高度由四新大道与连通港交汇处向南太子湖和墨水湖逐渐降低,划分为六级梯度开发: 120<H ≤ 150M:对连通港和四新大道交汇处的核心地块,宜进行核心的重点设计与开发,营造区域内地标建筑; 80<H ≤ 120M:沿四新大道两侧可进行重点开发,彰显“城市之脊”的承载能力,凸显区域核心功能,同时宜建设高层建筑以强化杨泗港快速路节点和三环 线节点; 50<H ≤ 80M:居住用地,以高层为主; 30<H ≤ 50M: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多层为主; 0<H≤30M:学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公共交通用地等不宜超过30M; 水体,绿地:连通港河道严格控制开发;对于河道两侧的大型公园绿地、高压走廊防护绿地等进行严格控制开发; 已出让用地的建筑高度参照出让条件控制。
1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一、城市设计总体控制
2、规划结构 一轴跨三片、两湖连五珠 一轴: 连通港滨水休闲景观轴
三片:
三片功能区--产业研发区、商业居住混合区、生态居住 区 两大湖区: 从墨水湖和南太子湖两大湖区通过连通运河连接起来, 成为六湖连通战略的一部分。 “五珠”指“一个中心、两大公园、两个环线节点” 一个中心: 四新大道轴线与连通港(运河)的交汇中心,以商务办 公、酒店等为主的复合中心,是连通港的门户区。 两大公园: 沿连通运河走廊东西两侧规划有两大公园,两大公园依 托四新轴线,服务于周边社区,同时是附近住宅区通往 运河的绿色关口。 两个环线节点: 三环线和杨泗港快速通道横贯连通运河,成为连通港沿 线的景观节点之一。
临连通港路、四新北路、四新南路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12-15米; 临25米以上支路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8-10米; 临15-25米支路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不少于5米; 临渠建筑后退公共通道边线距离不少于5米;建筑后退集中绿地的距离不少于5米; 临渠和临湖的局部小体量公共建筑(1-3层)可结合功能需要及景观设计要求适当突破控制线。即临渠建筑可局部突破渠道控制线范围设置于控制线内, 但不得侵占渠道的最小常水位开口水面,满足通航要求;临湖公共建筑建筑可突破蓝线和绿线,但占用的绿地和水面应在其它地方以相同面积予以补偿 。 临墨水湖建筑后退应符合“三边”地区建筑规划管理规定。
7
The Urban Design for the Liantong Canal
连 通 港 运 河 沿 线 城 市 设 计导则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3、建筑群体形态 3.1 建筑退线控制
连
通
港
路
后退道路红线或公共通道不少于20米 后退道路红线不少于12-15米 后退道路红线不少于8-10米 后退道路红线或公共通道不少于5米 水体及公共建筑可局部突破控制线
二、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1、用地指标 1.1 用地性质
导则范围
三 环 墨 水 湖 南 路 连 通 港 路
三
环 线
线
连通港
(1)主导用地性质 居住和公共设施混合用地、商务办公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公园绿地 。 (2)规划布局 商务办公用地主要布局在四新大道和连通港路交叉口处。 居住和公共设施混合用地主要分布在三环线至墨水湖之间。 公园绿地主要布局连通港沿线两侧,点状布局,控制为居住区公园。 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布局在临墨水湖,控制为居住区级文化中心。 杨泗港快速路以北主要为城中村还建居住用地和开发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