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基础第六章常见疾病1-3节课件PPT

病理学基础第六章常见疾病1-3节课件PPT

⒊吸烟: CO↑→血管内皮受损+内膜胶原增加 4.遗传因素 :调查研究AS发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基
因的突变可直接引起血脂增高
㈠ 危险因素 ⒌其他因素:
⑴.年龄偏高; ⑵.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 ⑶.长期精神紧张; ⑷.体内雌激素含量偏低; ⑸.肥胖等 (6)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①高血脂; ②低HLD; ③血小板活性↑
④心律失常:最常见并发症及早期死 因,梗死累及传导束,引起室性早搏或 传导阻滞,左心衰竭及休克。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⑶.室壁瘤: 10─30% 梗死→机化→室壁瘤
可发生于急性期,更常见于愈合期。多发生于 左室近心尖处,可引起心衰或继发附壁血栓。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⑷梗死后的生化变化:
①血清GOT↑(梗死后 6─12小时),24小时达 高峰;3─6天降至正常。
②血清乳酸脱氢酶↑ (梗死 后12─24小时),3─4 天达高峰;1周后恢复 正常。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⑸心肌梗死后果与合并症:
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肌 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所致。 ②心脏破裂:心脏破裂:占有10%,发生在1-3周内,平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情况: 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
病变(狭窄)程度: 一级: <25% 二级:26-50% 三级:51-75% 四级: >76%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称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四、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 心绞痛:
第六章 常见疾病
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医学部 戎朝国(全科执业医师)
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动脉样硬化P57 2. 第二节高血压病P60 3. 第三节风湿病P62 4. 第四节肺炎P63 5. 第五节慢性胃炎P67 6. 第六节消化性溃疡P68 7. 第七节肝硬化P69 8. 第八节肾小球肾炎p71 9. 第九节女性生殖系统疾病p74 10. 第十节糖尿病P78 11. 第十一节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p80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⑴梗死类型:
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薄层梗死):仅 限于心内膜下方,厚度不及心肌厚 度的一半。
②厚层梗死:超过心肌厚度一半以上, 但未达全层。
③透壁性心肌梗死(全层梗死):达心外 膜,且范围较大。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⑶心肌梗病理变化: 不规则,地图状,干燥,
较硬,无光泽,6小时后 肉眼才能辨认,第4天周 围有充血出血带,2─3周 后,肉芽增生,5周机化 为疤痕成陈旧性梗死灶。
2、血中单核细胞。 此期病变对机体无明显影响,当病因消除,病变可 消退,否则...
二、基本病理变化:
㈡.纤维斑块期: 病变发展,周围,特别是表面结缔组织增生,
形成突出内膜表面斑块。 ㈢.粥样斑块期:
病变继续加重,深层结缔组织坏死,形成粥 样物质。中膜平滑肌细胞萎缩,内弹力板断裂。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实际上,常是多各因素联合作用,而同时存在的 因素越多,危险性越大。
三、基本病理变化
1、脂 斑 脂 纹 2、纤 维 斑 块 3、粥 样 斑 块 4、复合性病变
二、基本病理变化:
㈠.脂斑与脂纹期:
早期在动脉内膜上出现,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 分枝开口处,以及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内膜中脂类 物质(主要是胆固醇)沉积,使内膜出现脂斑(针 帽大小);脂纹(宽约1-2mm),镜下见主要由吞噬 脂质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 泡沫细胞:1、来自平滑肌细胞;
特点:
⒈多见于大中动脉。 ⒉年龄多在40岁以上人。
⒊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 ⒋重要性在于发生在心、脑血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㈠ 危险因素 ⒈高胆固醇血症:
脂质(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载脂蛋白=脂蛋白
脂蛋白分类: ⑴.乳糜微粒(CM): ⑵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 降解后形成LDL,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⑶.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LDL) 含胆固醇最高,分子较小,易透入动脉内膜形成斑
冠状动脉分布及血供区域
左前降支:
心尖、左室前壁、左室乳头肌、 室来自隔前2/3、右心室前壁靠左 1/3
左旋支:
左室侧壁、左心房、主动脉根 部。
右冠状动脉:
右心室靠右2/3、右室后壁、左 室后壁、室间隔后1/3、房室结、 窦房结。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1、好发部位
左前降支 右主干 左旋支左主干
块。 ⑷.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将血中多余胆固醇运至肝
进行代谢,是本病拮抗因素。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㈠ 危险因素 ⒉高血压:
⑴高血压,血管内膜受损,血中脂蛋白进入内膜。 ⑵管壁胶原暴露,血小板聚集,释放生长因子,刺激中
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并移入内膜,并产生胶原纤维、弹力 纤维等,最终形成斑块。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p57
课堂目标
1.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概念 3.熟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基本病理变化 4.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变

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症(AS)是由于血液中胆固醇酯 等类脂质浸入,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而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后来常浸渍大量类脂质的 结缔组织发生坏死而形成粥样物质,故称为动脉粥 样硬化。
均7天。由于梗死后,中性WBC浸润,心肌软化。好发 部位:左室前壁下1/3处。
室间隔破裂:左室→右室→右心衰 左室乳头骨破裂或断裂→二闭→左心衰 心梗→心肌软化(WBC)→心脏破裂→心包填塞→
猝死。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⑸心肌梗死后果与合并症:
③急性心包炎:占有15%,由透壁性 心肌梗死诱发,表现为急性浆液性 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 缺氧,出现阵发性心前区 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 放射到左肩和左臂,持 续十几秒到几分钟;口 含硝酸甘油可缓解。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二) 心肌梗死: 部分心肌由于严重地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
起的坏死。 梗死部位: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占50%(左 前降支支配区域) 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室大部分,占 25%(右冠状动脉支配区域); 左心室侧壁(左旋支支配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