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确凿záo 骊lí歌亘gèn古人迹罕hǎn至B 收敛liǎn 叮嘱zhǔ彷páng徨锲qiè而不舍C蝉蜕tuō讪shàn笑踌chóu躇气冲斗dòu牛D哽gěng咽炽chì痛磐pán石迥jiǒng乎不同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 轻捷屏障仰慕义愤填膺B 书塾懊悔独裁可歌可泣C 花圃崎岖深邃来势凶凶D 丑陋默契锁闭锋芒毕露3.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向老师提问题有什么不好意思,中学生就应该做到不耻下问,好学上进。
B 学习文化知识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想走终南捷径,恐怕是不可能的。
C 闻一多先生震耳发聩地喊道:“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D 新疆天山南北原来是不毛之地,经过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现在一片葱茏,成为绿洲。
4. 选出下列加点横线词语中不是名词的一项()A 创建名牌企业,铸就精品工程。
B他穿名牌,吃名牌。
C 往东走五百米,便是学校。
D 意志不坚强,是失败的原因。
5.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
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6.按要求填空。
(4分)(1)《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2)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
(3)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以悠闲的动作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句是,。
(4)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
7.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
(2分)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8.名著阅读(2分)为了交流读书成果,班内拟办一期名为“走近名著”的板报,请你从课外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大家。
书名:《》主要内容:推荐理由:二.古诗文阅读(共12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8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解释加点的字(2分)①见往事耳见:②即更刮目相待更:4.翻译句子。
(2分)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分)(用原文回答)6.写出一个出自本课的成语并造句。
(2分)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回答文后问题(10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证——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
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急起来,大声喊道:“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最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
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了。
1、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反复地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3、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2分)4、“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二).阅读《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6分)手凡夫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
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
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
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
”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再也无法忍住,呜……呜……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
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
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
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
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我理解了他……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6.文章在写父亲生前的事情时运用了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着力写;第二次着力写;第三次着力写。
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5分)7. “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2分)8. “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2分)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9.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3分)10.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
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
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
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
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细节写下来。
(4分)细节(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0分)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爱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
”就为这一句,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
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啊!三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来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渣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的有滋有味。
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