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演示教学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演示教学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文题解说】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 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 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 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 1 课时。

1.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 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 抒发感情的写法。

3. 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 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 背诵诗歌。

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 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2. 背诵全诗。

【难点】1.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 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导入一: 歌曲型[ 设计意图] 通过流行歌词《李白》, 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 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

”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 激情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 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 在李白的其他诗中, 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 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 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 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终身不得志。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 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 清新俊逸,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大量诗篇, 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 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

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 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 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 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 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 m)折(zh 8师: 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 当然读好古诗, 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 如同唱歌一般。

3. 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 学生模仿练读。

4. 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 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 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

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 就得学会抓重点词。

如: “暗”要读得低沉、缓慢; “满” ,要读得饱满、延长音; “故园情” ,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

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好吗?5. 师范读, 生练读。

6. 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 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三、再读古诗, 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 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 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 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 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 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 思念家乡, 想念亲人。

师: 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 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 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 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 当然会。

师: 为什么会?生: 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 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师: 不错, 想得合情合理。

“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 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 ,所以说“暗”。

师: 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 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 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 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 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 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 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 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 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 流向远方。

师: 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 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生: 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 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 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 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 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 撒向旅店, 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 旅店的旁边有什么?生: 茶楼, 撒向茶楼, 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生: 有店铺、人家。

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 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 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 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 是啊, 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2. 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 了解大意。

师: 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

《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1) 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古代离别的时候, 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 “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 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 其音哀怨幽咽。

(2) 师播放笛曲《折杨柳》, 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 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 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 要逮捕那阵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生1: 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 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 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 笛声是深秋的风, 掀起思乡的波澜, 让人心颤。

师: 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 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 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 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 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 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 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 总之, 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 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 ;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为思乡, 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 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 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

向西望, 那是他家乡的方向。

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

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 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 仰望星空, 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他的思绪渐远, 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 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 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 ,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春风吹来, 他收回思绪, 伏案坐下, 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