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石油业发展趋势分析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腹地,是中亚地区第一大油气资源国,里海地区第三大油气资源国。
油气工业是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过去的10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GDP)由221亿美元增长到1077亿美元,油气行业在GDP中的比例由10%增加到30%,油气出口占外汇收入比例由32%提高到64%。
1、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概况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在国家储量平衡表中共有214个油田,112个气田和57个凝析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中、西部。
截至2009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5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2%;探明天然气储量1.9万亿方,占世界总储量的1.1%。
据哈萨克斯坦专家评估,2025年之前哈萨克斯坦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比例将提高至5.5%,哈萨克斯坦总的远景资源量为120亿~170亿吨,其中60%以上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属里海水域。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工业早在前苏联时期就初具规模。
1899年在阿特劳州的卡拉孔谷尔油田获得首批自喷油流,从而拉开了油气勘探的帷幕。
20世纪50年代原油产量达200万吨,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随着曼格什拉克半岛新油区的投产,石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由218万吨增加到2390万吨,1988年达到2550万吨。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随着哈萨克斯坦对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强,油气产量得到了迅速增长,原油产量由3013万吨增加到7640万吨。
与油气生产规模相比,哈萨克斯坦国内的原油消费量不大,约有80%以上的原油用于出口,2009年出口原油及凝析油共6726万吨。
过去,哈萨克斯坦油气主要出口到俄罗斯。
为降低原油出口对俄罗斯的依赖,哈萨克斯坦不断加强石油出口管道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哈萨克斯坦现有以下主要出口管线:北线经阿特劳一萨马拉管道至新罗西斯克港出口到欧洲市场,占总出口量的26.O%;西线经里海国际石油财团管道系统(CPC)出口,占总出口量的51.4%;南线经由与伊朗达成的协议,占总出口量的6.7%;东线经中哈原油管道出口到中国,占总出口量的11.5%。
此外,经阿克套港,在巴库和马哈奇卡拉中转至黑海新罗西斯克港出口到欧洲,或在涅卡港与伊朗原油进行串换,2009年该方向出口原油约800万吨。
穿越里海的叶斯克涅一库雷克一巴库管道(739千米)在2010年动工(输送田吉兹、卡萨甘的原油到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管道,BTC)。
同时,哈萨克斯坦还计划修建2005年完成可研的哈萨克斯坦一土库曼斯坦一伊朗石油管道。
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稳定的政治环境,相对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石油公司。
目前在哈萨克斯坦有30多个国家的60多个石油公司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随着里海水域油气资源的逐步落实,国际合作、投资热度还将不断升温。
2、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发展趋势通过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概况的分析,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哈萨克斯坦发展石油工业,加强国际合作的发展思路及石油工业在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1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提高,增储上产难度加大,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下降近10年来,哈萨克斯坦的原油产量增长了2.5倍。
2000-2004年原油产量的年增长率平均约为15%。
尽管原油生产企业由2001年的27家增加到68家,但仍无法抑制产量增长下降的趋势。
自2005年开始,产量的年增长率急剧下降至3%,2009年的年增长率约为8%(图)。
原油产量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控制哈萨克斯坦一半以上油气产量的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KazMunaiGas,KMG)、田吉兹雪佛龙公司( Tengizchevroil JV LLP,TCO)和卡拉查干纳克公司(Karachaganak Petroleum Operating B.V,KPO)三大领军企业的油田已开采多年,油气采出程度高,含水高,开发工艺复杂(如田吉兹、卡拉查干纳克凝析油气田,高的异常地层压力,高气油比及高硫化氢含量等),配套油气处理设施、外输管线、天然气回注泵站等不完备,影响了产量增长。
KMG主要通过其下属的勘探开发公司(KMG E&P)从事油气开采,包括乌津和恩巴两个子公司。
恩巴油气公司开采哈萨克斯坦西部阿特劳州的39个油气田,其中28个处于开发晚期,如多索尔、马卡特。
这些油田多数已开采超过30年,平均采出程度达60%。
从其所拥有的储量结构看,主要是以高粘油及低渗透储层的难开采储量为主。
从储量规模上看属于中、小型油田,油田储量动用程度高。
油田平均含水87%,个别油田含水高达99%,近70%的原油是高粘油。
提高原油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主要任务之一。
虽然压裂、钻分支井等工艺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已开发油田储量替代率低,储量增加、升级难度大,产量增长速度仍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09年,KMG共生产原油1870万吨。
2010年第一季度,开采原油531万吨,同比去年增加了19.8%。
2010年计划生产原油2140万吨。
TCO开发阿特劳州的田吉兹油田及其周边油气资产。
田吉兹油田于1979年发现,上泥盆统—中石炭统生物礁灰岩为主要产层,埋藏深度为3870~5420米,原始地层压力为84兆帕,溶解气中高含硫化氢(17%),含硫0.7%。
2009年产量2250万吨。
田吉兹油田附近的科罗廖夫油田投产初期,由于缺少足够的出口运输能力影响产量提高。
近年,原油产量成倍增加。
提高里海管道财团运输系统的运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TCO而言,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高硫化氢含量的天然气回注问题。
其次是硫的利用问题。
公司生产的硫产品已在全世界14个国家销售。
现已供应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用户达数千吨。
TCO在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中处于举足重轻的位置,哈萨克斯坦原油总产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该公司。
该公司2009年的产量增加了24%(全国平均增长率为8%),2010年TCO计划生产原油2300万吨。
另一个领军企业卡拉查干纳克石油公司(KPO)开采西哈州的卡拉查干纳克凝析气田。
该气田于1978年发现,为生物礁背斜气田,下二叠统亚丁斯克组至上泥盆统伏尔加组生物礁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要产层,埋深3600~5300米,原始地层压力53.8~56.7兆帕,硫化氢含量3.96%~3.84%。
2009年生产原油1220万吨,同比2008年增加了6%。
其次,哈萨克斯坦政府对资源利用法及环保要求更为严格(2004年修改后的资源法中规定禁止放空、燃烧伴生气,在未对伴生气和天然气有效利用的情况下,禁止开采油气),这一规定让很多石油企业措手不及,被迫减产(影响了阿克托别及克孜勒奥尔达地区一些高气油比的生产企业)。
2010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生产了3920万吨原油,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6.4%。
产量的增长并非是全行业的发展趋势,这需要几个大项目产量的提高,最主要的就是田吉兹雪佛龙。
2010年,哈萨克斯坦预测原油产量约8000万吨,产量年增长率约4.7%。
2.2 哈萨克斯坦将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控制,强化国家公司在本国石油工业中的地位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国有化风暴越演越烈,这也影响到哈萨克斯坦。
尽管哈萨克斯坦高层多次保证,对已进入其国内油气领域的外国公司不存在改变“游戏规则”问题,新出台的法律也只针对新油田和新进入的外国公司。
但是频繁修订的资源法已经明确规定对所有合同具有效力。
这表明政府正在通过修改法律,不断加强对合同的控制、管理。
如出台哈萨克斯坦份额法,规定油气生产作业中哈萨克斯坦商品、服务及员工的比例,若不能完成将吊销许可证,至今已吊销了多个区块的许可证。
2010年3月,前能矿部改组为石油天然气部,以进一步加强对油气工业的管理。
2010年5月哈萨克斯坦政府宣布TCO违反许可证深度划拨,给予高额罚款。
7月又要求TCO、KPO两大外企缴纳原油出口税等。
这些事实表明,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增强,其控制资源的意愿与能力也大大增强,以满足政治上的需要、体现国家主权。
提高国家公司的地位及竞争力是近年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KMG是国家政策执行者。
哈萨克斯坦政府通过修改《资源法》等,赋予国家公司在获得新油田开发许可证及任何在哈萨克斯坦出售的油气资产的优先购买权。
根据该法,2006年,KMG收购PK公司(PetroKazakhstan Inc)33%权益,收购哈德公司(Kazgermunai JV LLP)50%)权益。
2007年收购卡拉让巴斯公司(CITIC Canada Energy Limited)50%权益。
2008年,能矿部重新审查了卡萨甘项目合同条款,经过与阿吉普财团(Agip KCO)的艰难谈判,KMG在卡萨甘项目中权益由8.33%增加至16.81%,自此与Eni、Total、ExxonMobil及Shell等大股东的权益一致。
2008年,KMG获得了里海Mertvyi Kultuk区块的勘探、开发合同。
2009年11月联合CNPC收购哈萨克斯坦第六大石油企业曼格什套油气公司(Mangystaumunaygas)。
2010年6月完成了对哈萨克土耳其石油(Kazakhturkmunai JV LLP)和哈油阿克托别(Kazkhoil-Aktobe LLP)公司50%权益的收购。
据报道,哈萨克斯坦还计划收购KPO项目中英国BG集团10%)权益,这将进一步巩固国家公司的地位。
此外,哈萨克斯坦政府也积极鼓励国家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发展战略。
2005年12月,KMG的子公司哈萨克天然气运输公司(Kaztransgas,KTG)收购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天然气股份公司。
2006年,国家公司的另一个子公司哈萨克石油运输公司(Kaztransoil,KTO)收购了年吞吐能力为1500万吨的黑海巴图米港输油终端。
2009年,国家公司又收购了从事原油加工及销售业务的罗马尼亚石油工业技术公司(Rompetrol Group N.V),该公司在罗马尼亚有两座炼厂,加工能力约为400万吨,在七个欧洲国家有630座加油站。
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及勘探开发分公司2009年原油产量的增长率分别为5.1和12%,这主要得益于油气资产的并购。
然而,并非国家公司所有的并购都是成功的。
其中,所收购的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天然气股份公司(Kaztransgas-Tbilisgas公司)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项目运营中让人感到格鲁吉亚政府想低价获得公司资产后再重新出售。
2.3 哈萨克斯坦将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合作的力度,增加油气领域投资哈萨克斯坦石油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只有加大国际石油合作的力度,才能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