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导数的概念_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的整合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向整合实践发展。 现代教 育要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者。 为了 实现这一目标 , 应该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下探究性的学 习方式的研究。我们利用几何画板的功能 , 设计了能 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环境 , 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 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 学习的过程 , 主要指学习者 ( 自己或同合作者一起 ) 针 对具体数学问题或规律进行主动地探索和研究的学 习活动。 本案例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参与的操作性学习 活动 ,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教学设计背景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构建一种适合学生主动探索 学习的环境 , 还要求教师有全新的教育思想、 全新的 教学设计和全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以“ 几何画板” 为 工具 , 对《 导数的概念》 进行了改进和分析。“ 几何画 板” 提供的动画、 测量、 计算和交互等功能 , 给学生提 供了一个探究式学习的平台和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 实践园地。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用运动的观点理解导数的定义 , 掌握极限方法 的应用。学习几何画板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曲线的切线方程的过程 , 体会到抽象 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形象化数学问题的方法。掌握运 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 培养用 运动的眼光去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从实际问题的探索中 , 发现极限和导数等概 念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教学重点 理解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斜率, 学会利用极限
∆Á → Á
lim
∆y f ( x) − f ( xÁ ) f ( xÁ + ∆x ) − f ( xÁ ) 。 = lim = lim ∆ → ∆ → Á Á Á Á ∆x ∆x ∆x
这是反映函数变化率的一般问题。函数的变化 率成为函数的导数。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 , 还有很多与变化率有关的概念。请同学们课余时间 选择电流强度、 角速度、 加速度、 线密度等概念 , 利用 几何画板对这些概念的极限形式进行探索。下面给 出导数的定义。 师 : 如果函数 y = f ( x)在开区间 I 内的每一点处 可导 , 就称函数 y = f ( x) 在开区间 I 内可导。这时 , 对 于 任 意 x ∈ I 都 对 应 着 y = f ( x) 的 一 个 确 定 的 导 数 值。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函数 , 这个函数 y = f ( x)
一边, 所以用我们以前学的切线的定义就不适合了。 师 : ( 几 何 画 板 演 示 , 图 2) 请 看 这 个 图 像 , 已 知 曲线 C 是函数 y= g( x) 的图像 , P 是曲 线 上 一 点 , 坐 在 P 的附近取一点 Q , 坐标为 ( x0+ △x, 标为 ( x0, y0) 。 y0+ △y) , 过 P 作 MP∥x 轴 , MQ ∥y 轴。设割线 PQ 的倾斜角为 β , 那么 MP、 MQ 倾斜角的正切值之间 有什么关系 ? 用△x、 △y 表示。
∆t →0
∆t → 0
s (t0 + ∆t ) − s (t0 ) 。 ∆t
s (t 0 + ∆t ) − s (t ) 。 ∆t
师 : 所以当 △t→0 时 , 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瞬时 速度。即 v = lim v 。
∆t → 0
4. 讨论分析 , 得出导数的定义
师 : 通过讨论切线的斜率和瞬时速度的极限过 程 , 可以归结为如下的极限形式 : 如 果 x- x0 和 f ( x) − f ( xÁ ) 分 别 是 y = f ( x) 函 数 的 自变量的增量△x 和函数的增量△y, 那么
师 : 根据对瞬时速度的直观描述 , 当位移足够 小 , 位移由时间 t 来表示 , 也就是说 时 间 足 够 短 时 , 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怎么来刻画时间足够短 呢 ? 现在是从 t0 到 t0+ △t , 这段时间是△t 。 生 : 时间△t 足够短 , 就是△t 无限趋近于 0。 师 : 当 △t→0 时 , 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瞬时速 度 , 用极限如何表示瞬时速度呢 ? 生 : v = lim v = lim
何 芸
(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 山西 太原
030027)
摘要 : 本文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个教学设计。 在一节略读课中 , 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 , 给学 生创设一个互动性强 , 眼、 耳、 口、 脑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的教学平台 , 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 , 使学生 仿 佛 身 临 其 境 , 产 生了阅读兴趣 , 更好地把握了阅读材料 ,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 教学设计 ; 自主 ; 探讨 ; 创新 中图分类号 : G 434 文献标识码 : B
教
学
设
计
总第 244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07.5
文章编号 : 1006— 9860( 2007) 05— 0086— 03
教学设计 《导数的概念》
罗敏娜( 沈ຫໍສະໝຸດ 师范大学 计算中心 , 辽宁 沈阳
100034)
摘要 : 本文以《导数的概念》为例 , 研究了利用信息技术对导数概念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 这 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 能够实现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 ,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 信息技术 ; 数学教学 ;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 G 434 文献标识码 : B
图1
切线的动态显示
师 : 在这个观察中 , 图像中的动直线始终是曲线 的切线。 我们观察曲线的切线与曲线有时只有一个公 共点 , 但有时会有两个公共点 , 而且也不总在曲线的
86
2007.5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 244 期
教 学 设 计
师 : 同学们 , 速度是我们较常见且熟悉的概念 , 大 家是否知道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 极限关系呢 ? ( 用几何画板出示一个表示时间和路程 之间关系的函数图像 S=2 t2+t- 3) 。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 : ( 讨论后 ) 要确定物体在某一点 A 处的瞬时速 度 , 从 A 点起取一小段位移 AA1, 求出物体在这段位 移上的平均速度。当这段位移不断减小时 , 平均速度 可以近似地表示物体经过 A 点的瞬时速度。 师 : 通过学生讨论知道 , 物体的运动规律用函数 表示为 S=S( t) , 也叫做物体的运动方程或位移公式。 现在有两个时刻 t0, t0+ △t, 问从 t0 到 t0+ △t 这段时间 内, 物体的位移和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 生 : 位移为 S( t0+ △t ) - S( t ) , 平均速度为
△y
△x
图 2 割线与切线的趋近过程
生 : MP= △x, MQ= △y, tan β =
MQ ∆y = 。 MP ∆x
师 : 那么割线 PQ 的斜率为多少 ? ∆y 生 : 割线 PQ 的斜率是 。 ∆x 师 : 现在 P 点不动 , Q 点沿着曲线运动 , 并且无 限地向点 P 靠近 , 再来观察 Q 点的运动情况。( 几何 画板演示 ) 用鼠标拖动点 Q , 沿着曲线向点 P 无限接 近。 这个过程表示为△x→0。 这时这条割线 PQ 与点 P 的切线是什么关系 ? 生 : 与在点 P 处的切线重合。 师 : 我们是通过运动的方式得到切线的 , 那能不 能根据这种过程来定义切线呢 ? 同学们利用几何画 板 , 画出你喜欢的一条曲线 , 按照老师的做法 , 看是 否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 学生 :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自主探究。 师 : 怎么样 ? 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 生 : 我们可以 这 样 定 义 切 线 : 当 点 Q 沿 着 曲 线 无限接近 P 点时 , 割线 PQ 的极限位置叫做曲线在 点 P 处的切线。 所以可以用割线 PQ 的斜率的极限 , 定义曲线在点 P 处的切线的斜率。 师 : 我们通过观察点 Q 的运动得到了切线。因 为运动的过程就是取极限的过程 , 所以可以用极限 来定义切线和切线的斜率。 点评 : 这个环节通过几何画板演示 Q 点向 P 点 无限靠近的过程 , 学生观察到了割线 PQ 的变化过 程。 学生通过所学的极限知识 , 归纳了切线和切线斜 率的定义。 3. 拓展训练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 教学设计背景
1. 教材分析
阿里山的云雾》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 《 10 册第 2 课 , 写的是祖国宝岛台湾阿里山的景观。 语言生动、 意境深 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 文章优美、 远 , 是一堂典型的阅读欣赏课。 阿里山是我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 森林、 云海、 日出和樱花是阿里山的四大奇观。本篇 描写的是阿里山云雾的美。 全文分三个自然段 , 课文 开始先简要介绍观雾的时间、 地点、 对象与人物 , 接 着分两个自然段描写“ 无风时” 与“ 起风了” 阿里山云 概念。 通过探索 , 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导 数概念推导的方法。 5. 巩固练习 , 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2 例题 : 曲线的方程为 y = x + 1 , 求此曲线在点 P ( 1, 2) 处的切线的斜率 , 及切线方程。 生 : 利用几何画板 , 显示函数的图像和经过点 P ( 1, 2) 的一条割线 , 计算割线的斜率 , 拖动割线的另 一点 Q 向 P 点移动 , 边拖动边观察斜率的变化。当 Q 与 P 重合时 , 斜率值等于 2。 切线 生 : 利用数学推导得出切线的斜率为 K= 2。 方程为 : y= 2x。 ( 在几何画板上 , 画出直线 y= 2x, 可以看到直线 2 y= 2x 与 y = x + 1 相切 , 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 点评 : 本环节利用一定的例题和练习 , 通过几何 画板计算出结果 , 然后利用数学推理进行求解。 几何 画板的作用在于对结果的验证和估计。 6. 归纳总结 ,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在学生自我反思和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总结。( 略) 三、 教学案例分析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 强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