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一、撰写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4大意图
1.体现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它反映出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精神的理解程度;
2.反映出教师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把握;
3.反映出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及对教学环境的驾驭能力;
4.反映出教师理解与分析教材、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
1.为了教——明确教什么、怎样教?
2.为了教得有效——解决学习、发展问题;实现学生乐学、教师教得有味。
3.为了提升教研能力与水平——探索“为什么这么教”。
三、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界定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标、教材、学生、教师、场地器材条件等诸多因素,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学习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最优化组织与规划的过程。
四、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1.可实现:目标定位要切合学生实际。
2.可指导:分析要简明扼要入情入理。
3.可实施:设计意图要准确鲜明。
4.可衔接:“教学依据部分的设计”与“教学过程部分的设计”要有内在联系。
5.可测量:教学过程要有效。
五、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格式及要素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格式及要素主要依据《福建省中小学体育课的设计的格式》(闽教体〔2008〕39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的通知》(闽教人〔2010〕39号)中的教学设计评分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形成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九个要素。
(一)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名称应规范
1.不以教材项目为名称,而以教学内容为名称,如“篮球:胸前传接球”、
“排球:传球”等;
2.不以教学课题为名称,如“篮球进攻战术的探究学习”等;
3.不宜使用表述不清和过于浪漫的名称,如“一棍定天下”、“上甘岭”“太空训练营”“春播秋收”“抗战救国”等名称。
(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的9个要素:
1.指导思想:是整个课的灵魂,要“务实”, 要具体明确,指向清楚,重点突出,整个设计围绕指导思想来展开。
(1)具体化,针对性要强;
(2)课程基本理念中的哪一点(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等);
(3)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来阐述。
如:为了XXX目的,依据课标的具体理念,采用XXX教学策略对XXX教学内容进行学练,通过学练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认知、技能、体能、情感)。
2.教学内容分析:就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行为经验的总和,它是将教材分解、提炼后确定的知识点。
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1)分析课标对本课教材内容的要求;
(2)本课教材内容的来源、特点、作用、育人功能;
(3)教材的技术结构及逻辑结构;
(4)教材内容的单元时数,注明本课课次以及在单元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5)分析本课内容与相关教材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3.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的分析,对当前所学新知识可能要到的困难做出的学前情况的分析。
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2)分析学生实际应有的学习基础(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前测)(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4.教学目标:是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该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的一种具体明确的陈述。
制定教学目标需遵循的三个原则(目标可选择性原则、目标包含努力因素原则、目标依托教学内容、目标可观测可测量可评价原则)。
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制定:
(1)认识目标:可以学生的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制定(随着课次不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对本次课的技能掌握程度。
(3)体能目标:学生通过主教材部分的练习发展XXX身体素质;通过辅助性教材(体能训练)部分的练习发展XXX身体素质。
(4)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培养XXX,形成XXX等。
5.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分。
教学难点——首先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次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分析:(1)教学的重点:针对内容而言,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客观的,它不以学习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
(2)教学的难点:即与教学内容有关,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而言,要研究学生(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有关。
)。
6.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主要包括——1.课的结构;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与组织措施;4.时间与次数;5.设计的意图;6.作业设计及意图说明等。
开始热身部分(开始准备部分):1.整队集合;2.师生问好;3.宣布课的内容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4.点名或清点人数;5.安排见习生;6.检查服装与佩带物;7.安全检查安全教育;8.集中注意激发情绪;9.热身动作要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
(时间次数、设计的意图)
学习提高部分(基本练习部分):1.要合理安排好主要教材的学习顺序;2.辅助练习发展身体素质;3.合理安排好密度与运动负荷;4.采用全班的,分组的或个人的的形式进行练习。
(时间次数、设计的意图)
恢复整理部分(结束部分):1.放松;2.小结;3.宣布下次课的内容作业;
4.收还器材;
5.师生再见。
(时间次数、设计的意图)
7.教学效果预计
(1)预计X%的学生能够了解XX运动的特点和价值,初步掌握XX技术,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预计本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多少,最高心率约×次/分左右,平均心率约×次/分左右,练习密度约为×%左右(课负荷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的原则;(2)有利于运动技术学习的原则;(3)有利于不断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则;(4)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原则;(5)不至过于影响下节课教学的原则。
)。
8.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思考:
(1)教师因素;(2)学生因素;(3)场地器材因素;(4)气候因素;
(5)环境因素。
9.场地器材设计与构思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场地的设计应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并考虑到安全与卫生的要求。
(2)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既美观又实用。
(3)为了防止教学过程中器材的遗失,器材的布置要有利于提取和收回。
(4)尽可能使有限的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予以利用。
(5)根据每节课所能提供的场地器材来考虑场地器材的布局和使用,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造成的场地与器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