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时间管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起讫时间分别是何时
【时间管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起讫时间分别是何时
1987年英法日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英国
法国
日本
第一产业
2%
2%
3%
第二产业
3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8%
40%
第三产业
60%
60%
57%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 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 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 生了变革。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起讫时间分别是何时?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后期 第二 次: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改良的蒸汽机
①电力的使用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 具的创制和使用 ③通讯手段的发明 ④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
制作 湖北省安陆市二中黄仲民 hzm834100@.
农业产量提高;电子计算机应用,成为人们学习与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 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 之间的距离。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表 现
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②科学技术竞争日益重要。
③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成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 国家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赚钱,并将容易产生污 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物质条件)
(5)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政治基础)
小结:
兴
(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理论基础)
起
(2)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物质基
的 础)
历 史
(3)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 迫切需求的结果。
条
件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
(5)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政治基础)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 (5)二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政治基础)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方面起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科技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更明显。
规模,深度,影响都远远超前两次。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例: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曼哈顿计划” 耗资20亿美元,投入13万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原子內部, 從而提出原子結構的新理論。
(3)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 迫切需 求的结果。
不同点是(D )
A、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C、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D、造成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课外作业: 试从历史条件、主要标志、主要特点、主要影响等 几个方面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例: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于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 人研制的V-2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携带弹头空袭英国的; 推动原子能从理论到实践的是原子弹制造,但战后对能源的需 求进一步发展了原子能技术。
从1954年--1992年底,全世界正式运转的核能发电站共有 400多座,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 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课堂练习:
1、在以下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评论中错 误的是( A ) A。它的出现是偶然的 B。它的发生是生产力推动的结果 C。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它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重大变化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最重要的
杨利伟进入神舟五号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兴起 标志: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 子计算机 的应用为代表,包括
人工合成材料、生物学和遗传 工程等高新技术
3、兴起的历史条件:
(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理论基础)
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 的公式,科学家已能预见到原子能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 能源。
生产对象
制造具有特殊性能和结构的材料;对传统的劳动 对象(天然原料和材料)的利用,也达到了新的
水平。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从直接参加生产日益
劳动者的地位 转到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即为生产作准备、设计、
规划和根据规定的程序维持生产的运转;劳动者
的素质和技能不断地提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小结:
第 三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次
工
业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 革 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命
的
影
响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课堂总结:
兴起的历史条件
(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理论基础) (2)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物质基础)
(3)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 迫切需求的结果。
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新科技革 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 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力三要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
生产工具
使用电子计算机,并产生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 盘自动化机器和产的现代化生产体系。
人们研制新型材料,按照人的需要设计、
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①第三产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
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 的部门。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施高技术发展战略: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 日本提出:“科学技术立国”; 西欧国家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计划”。
社会生活结构变化: 人造纤维工业出现,人们的服装丰富多彩;化学肥料、高产粮食品种推广,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A.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技术
越来越重要 速度加快
生产力
B.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C.科技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更明显。 D. 规模,深度,影响都远远超前两次。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