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心理学与教育1.1 心理学概述(不很重要)1.心理学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外部行为通常受内部心理活动支配。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4.心理活动的机制(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心理活动的脑定位(3)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4)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的依赖性5.心理学的功能(1)描述和测量(2)解释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派别1.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斯 19003.格式塔心理学·德国:冯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19124.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华生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1900 梦的解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的要素和过程二、心理发展与教育2.1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了解)1.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含义:一般则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段时间内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个体主观因素2.2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要)·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适应·图式: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适应的两种主要形式:A.同化: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B.顺应: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内化:个体将社会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自己心理结构中的过程·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2.3 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教育(了解)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冰山理论:意识和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13岁---)2.4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 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1)智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2)智力差异的表现○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智力结构的差异2.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1)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2)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3)认知风格○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聚合型与发散型3. 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与教育(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特征(2)分类:○1胆汁质○2粘液质○3抑郁质○4多血质4.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1)性格: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定态度,以及在这种态度指引下的行为方式(2)性格类型:三、学习理论(全章都是重点)3.1 学习概述1. 学习: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在知识、态度(含情绪)、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 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内容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2)按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3.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猫的迷笼实验○1学习结果:形成刺激与反应(S-R)联结。

○2学习过程:通过尝试-错误形成联结。

○3学习条件:三个基本规律a.效果律:联结受效果支配b.练习律:用进(使用律)废退(失用律)c.准备律:动机(如饥饿)(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狗分泌唾液实验○1学习结果: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

○2学习过程: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变成条件反应的过程。

○3学习条件:五个基本规律:a.习得律:建立过程b.消退律: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c.泛化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分化律:反应的精确化e.高级条件作用律:灯光与铃声配对2. 现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白鼠按杠杆实验○1学习结果:主要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

○2学习过程:通过强化对行为加以控制。

○3学习条件:两大基本规律:a.强化b.惩罚·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通过自己的某种活动或某种操作继而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1)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强化物: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负强化:指撤消被试厌恶刺激而增加行为反应。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惩罚是指给予被试厌恶刺激而减少行为反应。

负强化的目的是通过不愉快刺激,增加某种行为。

而惩罚是消除某种行为。

·行为塑造: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实验○1学习结果:形成新行为(潜在行为)。

○2学习过程: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而进行。

○3学习条件:两个方面:a.外在条件(榜样和强化)b.内在条件(认知和期待)·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应对外在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2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3生成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4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3.3 认知学习理论与应用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摘香蕉)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白鼠走迷宫、认知地图)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发现学习的特征(1)强调学习过程(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在动机(4)强调信息的提取4.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习的分类(1)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学习者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积极将新旧知识结合·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其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新的学习材料,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内容相关联。

(引导;组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四、知识学习4.1 知识学习概述1.知识的心理学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 陈述性知识: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3. 程序性知识: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回答“怎么做”和“做什么”4. 知识学习的类型(1)下位学习:新知识概括水平低(2)上位学习:新知识概括水平高1.知识感知的方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2.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直观呈现的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有效指导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重视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5)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自觉概括4.3 知识的保持·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3)恰当安排复习内容(4)适当进行过度学习(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4.4 知识的应用·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1)对知识的理解与保持的水平(2)课题的性质(3)智力活动水平(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五、问题解决与创造力5.1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 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特点(1)目标指向性(2)认知性操作(3)操作序列性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1)知识经验(2)心理表征(3)思维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5)动机与人格5.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1)问题情境(2)无关信息的干扰6.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3)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2 创造力及其培养六、学习动机6.1 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推动、引导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3. 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叶克斯—多得森定律4.学习动机的种类:(1)认知内驱力:要求获取知识、技能的需要(2)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获得或保持他人的赞许的一种需要6.2 学习动机理论1.麦克里兰、阿克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且在活动中能获得优异结果或能超过他人的心理倾向2.维纳的归因理论:人工作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工作难度、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3.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理论:动机和需要实际是一回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驱使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