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人的心理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
心理内容指的是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像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像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
(分辨一下)3.心理学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一是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意识形成及其活动表现的一般过程;二是个体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性上的个别差异。
4.心理学于1860年由费希纳、冯特等开始采用实验法并逐渐从哲学、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5.心理学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简答):(1)要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必须了解心理学,(2)结合教育实际开展研究,有助于心理学的发展,(3)教改势在必行,提出教改方案,必须有心理学的依据。
6.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教育性原则7.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及相关法8.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验。
例子:195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1956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
9.心理的实质(简答):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心理是脑的机能10.神经系统的这种“传入——传出——反馈传入——再传出”的回路结构,现在被称作反射环或反射圈11.区分无条件反射(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强光刺眼、针刺肢体会躲闪等)和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望而生畏的拒食反应等)1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简答):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
其次,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再次,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
最后,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3.心理年龄特征(名解):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14.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15.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简答):(1)教育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既有能力,并且提出略高一些的要求,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的不断发展。
(2)教育虽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但其作用并非是万能的、唯一的和无条件的。
(3)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一种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过程,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实现的。
(4)儿童心理发展虽然有共性,但是在发展速度、水平、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16.注意(名解):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注意的理论。
17.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简答):一,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二,人的内部因素:1.需要和兴趣2.情绪状态3.知识经验18.怎样保持有意注意(简答):一,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二,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三,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四,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19.注意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原来注意的专注度。
另一方面是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20.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论述】一,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凡是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尽量赋予其无意注意的特点。
2,凡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要尽量予以淡化,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等主观因素。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二,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三,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四,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21.知觉(名解):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2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23.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差别阈限:那种刚刚产生这种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
差别感受性: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它们也成反比关系。
24.分辩题:1.感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厨师菜越炒越咸)2.感觉的对比:【同时对比(月明星稀)和继时对比(吃了甜糖吃柑橘,觉得柑橘很酸)】25.知觉的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26.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简答)?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27.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28.记忆的分类:一,按照记忆印象的不同性质,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二,按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9.感觉记忆:视觉映像保存在1秒钟左右,听觉映像保存在4~5秒钟左右。
特点:1,时间极短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受到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受不到注意的材料很快消失。
30.短时记忆:保存时间大约在20秒,最多不超过一分钟。
米勒认为:容量7+ _2个组块。
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31.长时记忆:一分钟到终生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很长32.记忆表象(名解):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初事物的形象。
特征:形象性、概括性。
3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和意向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按材料性质和理解程度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4.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的再认和重现。
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暂时性的。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先快后慢、不平衡、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而多以后忘得慢而少。
35.(论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合理的组织识记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4,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二,有效的组织复述与复习1,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1复习要及时2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 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 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方法比较)2,复习要适量3,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三,指导学生合理的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四,培养学生元记忆的能力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1,识记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36.思维(名解):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分为三类: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进行的)37.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8.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情境因素、个人因素(1知识经验 2心理表征:国际象棋棋盘残缺、功能固着“梅尔两条绳子”3定势;卢钦斯 4尝试性动作 5个性特点和动机状态)39.想象(名解):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根据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40.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简答)?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四,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41.情绪与情感(名解):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42.情绪的机体变化(简答):内脏器官的变化、纤体和内分泌的变化、面部表情和姿态变化、言语的声调变化43.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舒畅、烦闷、抑郁不快等)。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暴怒、恐惧、狂喜、剧烈悲痛、绝望)。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突发事件、偶然危险)。
44.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45.教师从哪些方面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简答)?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3,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他们的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6.性格(名解):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
47.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马虎、粗心、热爱祖国、自卑、骄傲)性格意志(自觉性、独立性、优柔)情绪特征(暴躁、温和、乐观)48.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精力充沛、热情、直爽、易怒、急躁、情绪快而强)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快而多变、善于交际、不真挚)粘液质(安静、沉稳、显得庄重、坚韧)抑郁质(胆小、柔弱易倦、容易变得孤僻)49.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简答)?生活环境、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性格的发展和变化50.性格类型:荣格内倾型和外倾型威特金顺从型和独立型51.能力(名解):是作为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2.一般的能力由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构成。
美国吉尔福特 1956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认为构成智力的因素可分为120种。
斯滕伯格1985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包括三个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核心,又分三个层次: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53.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