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合理容量(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
【学情分析】
本教材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高中学生以问题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以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现实。
二是环境的限制性,着重分析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环境对人口的制约。
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介绍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容量的特点。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
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之间融合、相互渗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的内容,在采用合作学习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综合各要素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四分组及组内分工,明确责职。
(2)学生按小组课前调查自己家乡解放前、八十年代初和今年人口数量。
并画出人口变化曲线图。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1、投影:投影有关地球人口众多的文字材料、照片、录像等。
2、问题:世界人口如此膨胀,那我们家乡的人口又怎样呢?
学生活动:
学生展示所画的人口变化图(效果:学生感官上的强烈冲击,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
)
〖讲授新课〗
一、“人口爆炸”
教师活动:
投影图表:“世界10亿人口年表”。
问题:请你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请你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
(效果:学生深切体会到地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拥挤,人口也从来不像近100多年来增长得这样快。
地球人口的确“爆炸”了。
)
教师活动:
投影:“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文字资料。
问题: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荒谬至极,毫无意义;观点二:值得关注。
你赞成哪一观点?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认真记录,然后各组代表按正反方辩论式发言。
(效果:从辩论中让学生产生疑惑,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埋下伏笔。
)教师活动:
投影:“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表格
问题:同学们还记得自然资源的概念吗?请你说一说。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并不断纠正。
(效果:正确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
)
问题:从概念我们可知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种类在不断变化,根据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发言。
(效果:明确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在不断扩大。
)
【转承】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环境的限制性
教师活动:
投影:“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
问题:同学们能否按照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学生活动:
学生上讲台操作完成。
(效果:明白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耕地总面积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下降。
)
教师活动:
问题:那么人口增长与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环境破坏又有什么样的因果联系呢?你们能否用也用箭头来表示呢?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共同完成。
(效果:学生从矿产资源、水资源、环境破坏等得出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
【转承】尽管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但人口还在增长,地球上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呢?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究竟有多大?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师活动:
投影:“英国怀特岛位置图”及相关材料。
问题:当今地球人口如此爆炸式地增长能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呢?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共同完成。
(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奋点。
)
教师活动:
引入: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的概念以及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那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
世界学者有“乐观派、悲观派、中间派”三种观点,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共同完成。
(效果: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全球人口容量,培养责任感。
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
教师活动:
投影:“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三个特点含义。
(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
教师活动:
投影:“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
问题:你能计算出我国最多可能承载多少人口?
问题:试分析我国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北方地区,它们的环境人口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动手计算。
四组分别代表四地区,各自讨论各地环境人口承载力各有什么特点。
(效果:启发学生讨论,结合原有的知识储备大胆探究,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
教师活动:
投影:两个数据“中国现有人口数和中国最多承载人口数”
问题:现在我们有13亿人口离16亿还有差距。
那是不是应该很乐观呢?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效果:所以我们仍然要控制人口数量、实行计划生育,同时保护环境。
)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正确认识人口问题,并且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做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些什么,你还有哪些迷惑或还有哪些自己的独特设想?
学生活动:
让学生畅所欲言。
(效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充分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
〖课堂练习及课后建议〗
教师活动:
展示课堂练习(选择题)。
(分层练习:其中4小题为基础题,2小题为中等题,2小题为能力题)。
思考并作答。
教师活动:课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1、近1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爆炸”
2、人口的指数增长——“J”形曲线
二、环境的限制性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演变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
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2、人口容量的特点
3、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