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及时发现并处置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同时兼顾成本,做到质量与成本的最佳平衡。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材料、配套零(部)件、在制品、半成品、成品控制。
3 术语及定义
3.1不符合(不合格品):具有一项或多项不符合合同、图样、标准(技术条件)或其它特性要求的(产品)。
3.2返修:对不合格产品采取措施,使其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
3.3返工:对不合格产品采取措施,使其满足规定要求。
3.4让步使用(接受):对不合格品审理后不进行返工或返修,直接使用。
3.5降级使用(降级):对不合格品审理(或实施返工,返修措施)后降级为次品使用。
3.6偏离许可(特采、特许):产品实现前,经使用方同意在限定的产品数量或期限内,对特定用途允许其偏离规定要求的授权。
3.7 A类不合格品: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或一次性经济损失在1500元以上的不合格品。
3.8 B类不合格品:一般性影响使用要求或一次性经济损失在501元-1500元的不合格品。
3.9 C类不合格品:对产品质量有一般影响或偶发性的及一次经济损失在500元以下公司常规外观缺陷。
3.10不合格品审理及时性要求:原则上 A类不合格2个工作日,B类8个小时,C类4个小时必须作出审理结论;
3.11可疑产品(材料):指检验、试验状态不确定的产品(材料)及状态不清楚的产品,视为不合格品。
4 职责
4.1本程序归口管理部门为各子公司质量部门,各子公司每年自少1次对不合格品审理人员资格进行评估并授权,并下发证书。
4.2不合格品审理权限:
4.2.1新产品:新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新品开发阶段所有不合格品(含外协外购件)的最终审理;
4.2.2常规产品:A/B两类,由公司授权技术工程师及质量科授权人员负责不合格品的审理, C类,由质量管理科负责不合格品日常审理。
最终审理权由各子公司总经理指定分管领导负责;
4.3生产车间:负责对需要进行处置的不合格品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4.4责任单位:负责对不合格品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或退货。
4.5责任单位对审理结论有异议的,可逐级向授权审理部门提出申诉意见。
5 工作流程描述
5.1 流程图
5.2工作要点简述
6支持性文件
6.1 QP0813《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 QP0807《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6.3 QP1001《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7记录表单
8程序更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