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教师用书:专题1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教师用书:专题1一 千秋功过秦始皇含解析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学习目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主要史实.1。

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2.难点:全面评价秦始皇。

教材整理1 “秦王扫六合”1.条件(1)国力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重用人才: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等杰出人才.(3)制定战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开展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4)顺应潮流: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完成统一。

3.意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

教材整理2 确立中央集权制1.措施(1)创立“皇帝"尊号,并成为以后专制君主的专用名词。

(2)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制约,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2.特点(1)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由皇帝批准,对皇帝负责。

(2)官吏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3.作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教材整理3 “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

(2)意义: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便于车辆在全国顺利通行.3.发展交通(1)陆路: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2)水路:疏浚了鸿沟,开凿了灵渠。

4.加强边防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教材整理4 历史的余音1.政治家(1)统一全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2.暴君(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滥用民力,赋税、徭役沉重。

(2)迷信法家轻罪重罚理论,刑法严酷.【深化拓展】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把握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史论结合.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探究点评价秦始皇史料解读史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起临洮,省略号前强调秦朝的疆域辽阔;省略号后突出秦巩固疆域措施的弊端及目的。

【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司马迁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理由及其目的。

【提示】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

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提示】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提示】论从史出;注意甄别史料,关注评价者的身份及主观目的;注意人物行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史论拓展】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①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他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成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①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③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时长城修筑情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

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规范解答】第(1)问分析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

第(2)问具有开放性,评述时从两个层次入手,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

但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

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1.善于用人是秦王嬴政能够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面对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联盟,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尉缭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 )A.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B.远攻近交,首先进攻远方的国家,后灭邻国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D.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解析】秦王嬴政采用了李斯、尉缭的建议,提出选择弱国、正面突击,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答案】C2.嬴政统治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权力高度集中B.浓厚的部族色彩C.秦始皇非常勤政D.严格的等级制度【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皇帝一人定夺,这充分说明了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上,这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答案】A3.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解析】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发布了焚书令,但秦朝迅速灭亡了;汉武帝采用的是另一种形式即“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成功了。

证明题干中对秦始皇评论的依据是秦朝的政策和史实及后世的做法,故D项正确。

【答案】D4.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D.以上说法全部都不对【解析】由“始皇帝”排除C项。

李贽语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即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语“暴虐”从秦的暴政即残暴统治入手,故A项符合评价原则.B、D两项错误。

【答案】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

【答案】(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事件:焚书坑儒。

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应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