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测试题(含答案)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测试题(含答案)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测试题(含答案)一、填空题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0分米=( )厘米900毫米=( )分米1时15分=( )分3吨=( )千克2.一节课40分钟,第三节课 10:30开始,( )时( )分结束。

3.一盒游戏卡片有48张,5盒约有( )张。

4.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李明体重32( ),他跑50米大约用10( )。

(2)一辆载重量5( )的卡车,每小时大约行驶60( )。

5.用8、9、3这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它们的差是( ),它们的和是( )。

6.电影院有445个座位。

实验小学三年级有198名学生,一、二两个年级一共有224名学生。

每个年级外出看电影要3名教师同行。

估一估,电影院能容得下一、二、三年级看电影吗?( )。

(填“能”或“不能”)7.一台电扇190元,3台电扇大约( )元。

8.小红有6元钱,小英给小红4元后,这时小英的钱数正好是小红的5倍,小英原来有________元钱。

二、选择题9.一家四口平均分1个西瓜,每人应该分得西瓜的( )。

10.广州到上海的铁路线约长2331()。

A.厘米B.分米C.米D.千米11.三个同学进行800米赛跑,小华用了95秒,小刚用了1分46秒,小明用了120秒,()跑得最快。

A.小华B.小刚C.小明12.参加绘画小组的有26人,参加舞蹈小组的有23人,两个活动都参加的有8人。

(1)在下图中填写相应的人数。

(2)绘画小组和舞蹈小组一共有()人。

13.有3捆毛巾,每捆12包,每包8条,要求共有毛巾多少条,正确的是()。

A.3×8÷12 B.12×3×8 C.8×(3+12)14.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2次,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

A.18B.14C.13D.1215.如图的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则最大的长方形的周长是()cm。

A .22B .28C .42D .无法确定 16.学校开展了“制作宣传画”和“变废为宝作品展”两项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

三(1)班40名同学都参加了宣传活动,其中参加“制作宣传画”的有25名,参加“变废为宝作品展”的有23名,两项都参加的有( )名同学。

A .8B .15C .17D .1817.直接写出得数。

300×5= 55-38= 580+40= 42×5≈ 1400-600=1-25= 66+44= 56+16= 4×60= 500-186≈ 18.我会竖式计算。

365+825= 340-153= 905×9=19.脱式计算。

745459-⨯ ()150306298⨯- 568207÷⨯20.兴华小学准备建一个周长16米的花圃,请分别设计一种长方形花圃和一种正方形花圃,在下面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每个方格边长表示实际长度1米)。

21.学校组织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观看电影。

一年级有398人,二年级有289人,三年级有276人。

电影院有1000个座位,够坐吗?22.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3看作了5,十位上的4看作7,得到结果为376.正确的和是多少?23.“中央厨房”要购进3个破壁机,900元够吗?优优的想法:因为307接近300,3073900⨯≈(元),所以900元够了。

秀秀的想法:因为307元超过300元,3003900⨯=,3073⨯一定超过900,所以900元不够。

(1)()的想法合理。

A.优优B.秀秀(2)另外一个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估算钱数够不够时,应当把数估( )。

(填“大”或“小”)24.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商品铅笔盒书包轮滑鞋运动服单价8元56元269元315元(1)书包的价钱是铅笔盒的几倍?(2)妈妈要买一双轮滑鞋和一件运动服,带600元钱够吗?25.(1)请你圈出这些草莓的34。

(2)这些草莓的23是()个。

26.李奶奶靠墙用篱笆围了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养鸡场,李奶奶至少需要多长的篱笆?27.下图是三(1)班参加学校歌舞小组的情况,请你根据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①三(1)班参加学校舞蹈小组的有()人,参加唱歌小组的有()人。

②三(1)班参加学校歌舞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300 9 75 3000【解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时=60分,1吨=1000千克。

30分米=300厘米900毫米=9分米1时15分=75分3吨=3000千克【点睛】本题是单位换算题,熟练掌握长度、时间和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 11 10【解析】用第三节课开始时间加上一节课的时长,求出第三节课结束时间。

10时30分+40分=11时10分则11时10分结束。

【点睛】本题考查时间的推算,关键是根据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解答。

3.250【解析】要求5盒约有多少张,把48看成50,用50乘5,据此解答即可。

48×5≈50×5=250(张)【点睛】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千克##kg 秒吨##t 千米##km【解析】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据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1)李明体重32千克,他跑50米大约用10秒。

(2)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每小时大约行驶60千米。

【点睛】根据情景选择计量单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掌握。

5. 983 389 594 1372【解析】最大的三位数,就要把8、9、3从高位到低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983;最小的三位数,就要把8、9、3从高位到低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389,再计算最大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的差,及最大的三位数加上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据此解答。

最大的三位数是:983最小的三位数是:389983-389=594983+389=1372【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最大的三位数、最小的三位数,再进一步解答。

6.能【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用一、二、三年级的人数估算出看电影的总人数,然后再和电影院的座位数相比较即可。

把198看作200,把224看作230,三个年级大约有430名学生,再加上3个年级同行老师(3×3)名,总人数:430+9=439名,比座位数445小,所以能容得下;由此解答即可。

198+224≈200+230=430(名)3×3=9(名)430+9=439(名)439<445所以电影院能容得下一、二、三年级看电影。

【点睛】整数加法的估算方法,把每个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计算。

7.600【解析】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购买3台电扇花费190×3元,再利用“四舍五入”法把190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

190×3≈200×3=600(元),3台电扇大约600元。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整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及应用。

8.54【解析】用小红的钱数加4,可以计算出现在小红的钱数,用现在小红的钱数乘5,可以计算出这时小英的钱数,最后用这时小英的钱数加上4,就可以计算出原来小红的钱数。

6454⨯(+)+1054⨯=+504=+54=(元)【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再用倒推的思路计算出小英原来的钱数。

二、选择题9.1 4【解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用分数来表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这样的几份,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据此解答。

将1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应该分的西瓜的1 4【点睛】本题考查分数的初步认识,关键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10.D解析:D【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广州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用“千米”作单位。

广州到上海的铁路线约长2331千米。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11.A解析:A【解析】先进行单位换算,再根据跑相同的距离,用时短的,速度快,用时长,速度慢,比较小华、小刚和小明跑800米所用的时间,谁用的时间最短,谁就跑得最快。

1分46秒=106秒95<106<120所以,三个同学进行800米赛跑,小华用了95秒,小刚用了1分46秒,小明用了120秒,小华跑得最快。

故答案为:A【点睛】要明确,跑相同的距离,用时短的,速度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A解析:(1)见详解;(2)41【解析】(1)根据题意,用参加绘画小组的人数减去两个活动都参加的人数,求出只参加绘画小组的人数;用参加舞蹈小组的人数减去两个活动都参加的人数,求出只参加舞蹈小组的人数;据此填空即可。

(2)根据题意,用参加绘画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舞蹈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活动都参加的人数,即可求出绘画小组和舞蹈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1)26-8=18(人)23-8=15(人)填空如下:(2)26+23-8=41(人)所以,绘画小组和舞蹈小组一共有41人。

【点睛】解答本题的依据为容斥原理之一: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属于A类元素个数+属于B类元素个数-A类B类元素个数总和。

13.B【解析】每捆毛巾12包,3捆毛巾就是3个12包,即一共是12×3=36包;每包8条,36包共有36个8条,列式是36×8=288条,这两步列综合算式是12×3×8,据此即可解答。

由分析得:要求共有毛巾多少条列式为12×3×8。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是理解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4.B解析:B【解析】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2次,则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14。

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2次,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14。

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分数的意义: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本题关键是明确这张纸被平均分成几份。

15.B解析:B【解析】根据题可知,用5cm正好是图中右边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由此可知9cm与5cm的和正好是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再根据周长公式计算即可。

(9+5)×2=14×2=28(cm)故答案为:B【点睛】此题考查的是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A解析:A【解析】这40名同学中,有的是同时参加了两项活动,先用加法求出两项活动的总人数,再减去实际的人数,就可以求出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25+23-40=48-40故答案为:A。

【点睛】在集合问题中,用各部分的总和减去实际总数,就可以求出重叠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