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通用执笔人:
适用学期:审核人:
学时:36制(修)订时间:2019.8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音乐篇》是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戏剧艺术、影视和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欣赏与鉴别音乐艺术作品。

同时,本课程还以课堂互动、音乐名片和拓展提高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采用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艺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明确音乐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等,奠定其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音乐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民族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深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从中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可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为学好其他艺术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2)了解音乐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情况。

(4)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5)掌握音乐艺术鉴赏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观察力、判断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自觉性。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建议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多地赏析或了解各类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

课堂上可依据授课内容,适当采取主题讨论、辩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名作赏析时,教师可将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文学作品、故事、传说等与知识点相结合进行教学。

此外,在授课时还可以选用适合课程标准,且与教科书相统一的拓展性学习和音像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满足学生高素质培养的要求。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为理论课程,主要考核项目包括音乐基础理论(音乐的要素、表现形式和音乐的情绪),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戏剧艺术、影视和舞蹈音乐的基础知识,名作赏析三部分内容。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

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包括出勤及课堂表现10%,作业反馈20﹪,教学实践活动10%。

期末考核为开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

五、建议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