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 历史上的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标要求】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重难点】了解古代疫病的防治措施,知道中医药的主要成就,理解疫病产生的影响【名词解释】1.明末鼠疫:又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

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2.黑死病:爆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使欧洲大伤元气,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剧烈的冲击,西方学者认为它标志了中世纪的结束。

经历了黑死病后,欧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被打破,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

3.中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

4.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

5.教会医院:基督教利用医药作为在中国推行文化的方式。

传教士在中国举办医疗事业在客观上曾把西方的医术和西药以及近代医院制度、医学教育(包括护理教育)传入了中国。

黄宽于1857年从美国留学回到广州在博济医院行医,成为中国第一代西医。

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华主要教会大学都先后设置医学院,多数教会医院都附设护士学校,中国大部分西医人才都出自教会医学院校。

【问题引领】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古代的疫病,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古代主要疫病的流行概况及影响。

2、古人有哪些防止疫病的措施值得借鉴?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简述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三、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2.西医的传入有何意义?【课后小练】1.《汉书五行志》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黔”。

《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

”上述材料体现了A.古代统治者推崇“外儒内法”使得刑法严苛B.严刑峻法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C.古代统治者重视以法律手段防范疫病流行D.法律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清代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曾亲至刑场,观察人体脏器,发现古书所绘与实际不符之处,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

他还在医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新说。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医学的经验性特征B.西学东渐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医学的近代化趋向D.经世致用成为时代精神3.表1表1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

这反映了东汉时()A.人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B.朝廷重视医药学的发展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D.政府积极应对疾疫发生4.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

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5.它诞生于战乱和疾病流行的背景下,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

“它”指(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天下郡国利病书》6.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

这些变化表明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7.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

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8.王延庆在《瘟疫与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文中指出,罗马历史上有三次记录详细的瘟疫:公元65年的瘟疫、皇帝马可·奥勒留统治期间的“安东尼瘟疫”(又称“盖伦医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

当然,除了这三次瘟疫外,罗马还发生过多次瘟疫。

瘟疫对罗马的影响有①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减少和人们体质下降②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退③严重削弱了罗马的军事实力④造成罗马帝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⑤改变了以后西方的医学史⑥导致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⑥D.①②③④9.人类与瘟疫的抗争从未停止,一些世界名画记录了“战疫史”。

意大利画家皮耶特·布鲁格尔在1562年绘制的板面油画《死亡的凯旋》,记录了这场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

这场疫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许多人开始信奉科学胜过信奉上帝B.欧洲社会从中世纪走向了文艺复兴C.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方向D.使人们更加信仰天主教的说教10.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更26岁来杭州,创办了广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81至1926年任院长。

图为梅医师查房,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对相关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此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B.反映出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潮流C.这一经典医患关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D.上述材料反映出在近代中外文明的交融中西方文化被中国完全同化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

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

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

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

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

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

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

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古代的疫病,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古代主要疫病的流行概况及影响。

(1)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流行。

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

中国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

(2)鼠疫:中国明朝末年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流行(黑死病)。

后果:使欧洲人口减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多地发生严重饥荒。

3、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许多重要人物丧命,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积累了大量疫病防治经验;逐渐重视公共卫生。

2、古人有哪些防止疫病的措施值得借鉴?(1)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古罗马修建饮水道、下水道;中国古代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等。

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为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明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2)建立救治机构:西汉晚期的隔离;南齐时设立“六疾馆”;隋唐时期设立“病坊”;古罗马的医院。

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简述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1、四诊法:战国,扁鹊四诊法。

2、《黄帝内经》:汉代,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针灸学:北宋针灸铜人,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

5、《唐本草》:唐《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6、《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三、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简述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生与军医在中国内地建立教会医院,通商口岸最为集中。

(3)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西医成就相继被引入中国。

2.西医的传入有何意义?(1)西医院校随教会医院在中国落成,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

(2)西方公共卫生措施逐渐被引进中国,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中国大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兴起、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1.C材料中对乱扔垃圾的人处以“黥”“杖六十”,而乱扔垃圾容易导致疫病流行,因此材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注重以法律手段维护环境卫生,防范疫病流行,C正确;秦朝并不是实行的“外儒内法”,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C科学近代化,不仅指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更是指科学研究方法。

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王清任的医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实验和观察,A项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受到西方影响,B项排除;经世致用是为学求务实、以济世安民为己任,D项排除。

3.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政府派遣光禄大夫、中谒者、常侍等重要官员到全国各地“巡行”,送医送药,这反映了东汉时期政府积极应对疾疫的发生,故选D项;政府送医送药并不能说明民众健康状况比较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医药的学术研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

4.B由材料“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可知,古代医学理论的发展得益于部分官僚的努力,故选B;A项以偏概全,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不代表整个官僚体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三人的师承关系,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古代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