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2018年中考语文考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一)移栽①常大年的办公室里放着一盆盆栽,那是一株常绿植物,植株矮小,模样普通。

常大年却异常珍惜,专门配了一个紫砂小盆,且天天施肥浇水,一有空还端着这株植物仔细欣赏。

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叶子一直泛黄,尤其是最近,耷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②常大年为此忧心忡忡,特意到农业局去请教植物专家老严。

老严一看这植物,扑哧一笑,说:“这么个破玩意儿你还当宝贝疙瘩,我建议你扔了算了。

”③常大年说:“怎么能扔?这盆栽意义重大。

”④“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了我就给你支招。

”老严说。

⑤常大年看着盆栽,叹了口气,就给老严讲起了它的来历。

⑥两年前,常大年按照报社安排,到北部山区采访。

在采访途中,常大年遇到了一个叫小光的小男孩。

当时小光只有10岁,读小学四年级。

小光非常懂事,除了读书,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

更重要的是,从出生以来小光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这让常大年十分震惊。

常大年问小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小光说,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一次年。

常大年被小光感动了,专门以小光为主角策划了一期专题报道,千方百计找到了小光的父母,让他们一家人在镜头下相聚。

当看到这家人阔别10年后温馨相聚的场面,常大年再次被感动了,于是他动用各种力量,给小光的父母在他们家乡的镇上找了不错的工作,并把小光接到镇上读书,一家人从此不用再分开。

⑦常大年离开北部山区的时候,小光的爸爸非要送常大年一些土特产,常大年拒绝了,他自己挑了一株山上的植物,就是现在这盆盆栽。

⑧常大年说:“让他们一家人团聚,是我最自豪的一件事,每次看到这盆栽,都让我倍感荣耀。

你说,它意义重大不?”⑨老严说:“重大,相当重大。

不过,你要真心想救它,还得去趟当初挖它的地方。

这玩意儿怪,不单是施肥和浇水那么简单,它需要适应它的土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盆子里装上它生长地的土。

”⑩从老严那里回来,常大年立即带着那盆盆栽直奔北部山区。

车行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小光读书的小镇,他必须去找找小光。

常大年凭着记忆找到了当初给小光父母介绍工作的工厂。

但工厂负责人告诉常大年,小光的父母早就离开工厂开了个小超市,就在学校旁边。

常大年连忙驱车到镇上的学校。

在学校门口,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小超市,在里面的正是小光的妈妈。

“常记者,真是谢谢你了!要不是你帮忙,我们还在外面漂着呢!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多么重要,真得谢谢你。

”“你们能这样看待孩子,我真的很欣慰”小光的妈妈说:“这是我们该做的,我和他爸就是读书太少了,只能出去打工,可孩子不能再走和我们当初一样的路。

”说到这里,小光妈顿了一下又说:“只是这孩子不懂事,成绩也不咋样,很让人伤脑筋。

”常大年说:“孩子小,不着急。

对了,小光他人呢?”小光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说:“他爸陪他去补习班了,这个点应该快回来了。

”“补习班?”常大年当即一愣“我们这么多年没管他,他基础太差,不补习不行啊,马上读初中了,不补怎么能跟上?”恰在这时,常大年看见小光牵拉着脑袋和他爸爸一前一后走了过来。

两年不见,小光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了,高高的个子,把他爸爸比得矮小了许多。

“小光,今天常叔叔可是找你帮忙来了。

”常大年说。

小光愣了愣,看了一眼他爸爸,问:“什么忙?”常大年连忙端出自己的盆栽说:“你还记得这个吗?”小光瞥了一眼盆栽,盯着常大年说:“要我帮忙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常大年有些意外。

小光又看了一眼他爸爸,趁他爸爸不注意才把常大年拉到一边,然后小声说:“你走的时候我搭个顺风车呗。

”“去哪儿?”常大年不解。

“我想去城里打工!越远越好!”小光瞥斜了一眼小超市,一字一句地说。

小光话音未落,常大年手中的盆栽哐当一声落到地上,盆碎了。

(游睿/文,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改动)1.本文的明线和暗线各是什么?请简要梳理。

(含分)明线:暗线:2.本文第⑥、⑦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叶子一直泛黄,尤其是最近,聋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4.题目《移栽》有怎样的内涵?(4分)(二)关于“和同开珎”①我国古代铜币曾被戏称为“孔方兄”,指的是方孔圆钱。

这种钱出现于战国时期,其形制为秦半两和汉五铢所承袭。

但当时中亚、西亚多使用无孔的银币,贵霜一萨珊式银币的流通范围甚至波及我国新疆地区。

不过西方银币上的图纹为打压而成,这是从希腊钱币那里留传下来的工艺传统。

所以尽管币面上的国王像或神像很精致,却必须一枚一枚地加工,遂使造币的规模受到制约。

而我国的方孔铜钱是铸造的。

特别是汉代发明了叠铸法,即将多枚范片叠合起来组装成套,从共用的浇口中灌注金属液,这样一次就能得到许多铸件。

如西安郭家村新莽烘范窑遗址中出土的叠铸范,每套一次可铸铜钱184枚。

②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

因此与西方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具有自己的优势。

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受到东西方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东西方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钱币。

比如于阗的“汉佉二体钱”,圆形,无孔,钱面为汉字“六铢钱”,当中为其族徽,钱幕用佉卢文标出王名,当中为驼纹。

它虽然是铜钱,但钱文是用钢模打压而成的,并不是铸出的。

再晚些,魏晋时的龟兹地区铸造了带方孔的“汉龟二体钱”,则接近中原货币。

唐时,河曲六胡州之安国部所铸的钱,正面与唐“开元通宝”无殊,只在钱幕标出族徽。

这表明来华的九姓胡不仅奉唐为正统,且亦铸造和使用开元钱。

③我国东部沿海邻国的情况又不相同。

由于与西方距离遥远,其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

比如日本,那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称其为“和铜”(日本铜),年号也随之改为“和铜”( 708-715 )。

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珎”四字。

“和同”即“和铜”。

吐鲁番出土的一个寺庙的交纳账中记有“同钱”,那里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

这种钱的形制、尺寸和钱文,均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

“和同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用的“寳”字也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也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考虑,“寳”字被简写成“珎”。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弥”钱曾引起人们的注意。

《文物》月刊于1972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

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这样写,所以释文似乎不为无据。

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④释“开珎”为“开宝”,笔画匀称并不是唯一的理由,试看从8世纪到10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钱文无一例外地都叫某某“宝”,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

10世纪以后日本长期不铸钱,习对宋钱,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宝”因此没有理由认为8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可是学术界过去常绕开这个问题,时此钱钱文的命意存而不论,“珎”字在书刊中照原样摹写。

⑤近年来,我国学者或将“开”字训为“开始”,表示日本这时开始铸钱但无论是“开宝”或“开珍”,解释成开始铸钱均不无滞碍。

上文说过,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宝”等名目中学来的,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

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最久,影0hr 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

它在日本曾被简称“开钱”,“开宝”亦同此义、也就是说,在这里“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货币的通称。

“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其上的“寳”字未曾简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

它与“和同开宝”一样,都叫“开宝”。

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

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

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所以它从形制到名号唯唐钱马首是瞻。

(孙机/文,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8日,有改动) 1.第①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钱币与西方古代钱币的不同?(3分)2.指出第①、②段的说明顺序,并说说文章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4分)3.关于本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我国汉代以后的方孔铜钱是叠铸而成的,西方银币是打压而成的。

B.作者认同“和同开珎”解释为“和同开珍”的说法。

C旧本对唐文化非常倾慕,“和同开珎”模仿了中国唐钱。

D.新疆地区曾出现过带有中国铜钱和西方银币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钱币。

4.小明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他看到“和同开珎”钱币后,不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

假如你是鉴宝专家,会怎样向他解释?(80字以内)(4分)(三)纪念胡适之先生①我于1947年之秋,发现了《懋斋诗钞》,撰文发表,使雪芹的踪迹比先前丰富了很多。

胡先生于报端见到拙文,立即写信给以响应。

以此为始,通信频繁,讨论切磋。

②他从赵万里先生处得知我只是燕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和他的学术地位实有“云泥”之隔,但他依然以平等的态度相待,信札的语气一贯客气委婉,真率关切。

③一开始,讨论新发现的《懋斋诗钞》内所表示的雪芹生卒年问题,胡先生只同意拙见的一半(卒年),而不赞成拙说之生年之说,我即与之辩论。

适之先生不肯接受此言,而且后来连他同意的卒年也撤销了。

当时我少年“气盛”,说话莽撞,但他并未介意,依然和蔼“对话”。

④更有严重者,是我在文稿中讥讽了他的“白话文”的主张,批评他赞赏“程乙本”。

这回我的措辞更是太欠委婉,态度太不平和了。

他的反应是只将这一页用紫色笔打了“x”,加了一句批语,将稿寄还给我。

此后也并无芥蒂的迹象可寻。

⑤就是这样的交往关系,我竟冒昧地想借他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乾隆抄本,我写信请借,他毫不迟疑地包裹好了,托孙楷第先生带给了我。

那是一天的下午,孙楷第先生把一个报纸包交给我说:“是胡先生梢给你的。

”我急忙来看那个“纸包”:A三层旧报纸裹着,正面极浓的朱笔字写着我的学校、宿舍、姓名。

打开看时,一个不太大的旧布函(俗呼“书套”),函内四册敝旧的抄本书。

⑥掀开第一页—我不禁惊住了。

抄本的黑字写得质朴厚重,似乎老练中又带点儿“稚气”。

B黑字之外,上下左右,还有教不清的“红字”—朱批满布于眉上行间。

纸已微黄,明显已经发脆了,我小心翼冀地翻转叶子(叶,是中国式的双折叶,不是今天的“页”), 一切使我惊奇不止,对书发“愣”,久久才从兴奋激动中“醒”过来。

⑦这部连城之璧、无价之珍的抄书,我就一句话,先生就慷慨地捎给了我—而且,从此以后,再无一言询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