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电物联网选修大作业

西电物联网选修大作业

物联网结课作业物联网下的智能物流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学号:02111460姓名:黎铖引言我国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是从传统运输、仓库企业转变过来的,相当一部分的物流企业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简单服务的基础上,还不能为客户提供信息共享,不能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来整合物流资源、管理物流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使得物流业进入智能化,优化了物流流程。

那么如何更加有效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实现智能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物联网简介在对物联网的所有定义中,如果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可以定义为:物联网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无线射频标签+ Internet”。

其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 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将物品的电子产品编码EPC(存储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 标签上)。

其中,电子产品编码EPC 是物品的全球唯一标识,包括物品的各种信息,,像名称、产地、类别等等所有自然信息,无线射频识别RFID 标签包含块硅芯片和一根天线,分别起到存储和发射作用。

当读取无线射频识别EPC 标签时,它可以与一些动态数据连接,将物品的所有信息显示出来。

这样我们再进入超市购物时,运用物联网技术的超市就会是这样了,消费者在超市买单时,不用排队等着刷条形码,购物车里的物品只需要穿过感应门就全部被感应到并算出总价了。

这只是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一个简单的应用,那么将物联网完全运用到物流产业将使物流产业走向高端化,形成智能物流。

二、智能物流的概念智能物流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信息管理、智能分析技术,智能化地完成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环节,并能实时反馈流动状态,强化流动监控,使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供应者送达给需求者,从而为供应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求方提供最快捷服务,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三、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1.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我国目前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绝大多数的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运输、仓库、配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管理活动。

从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的观念上,物流供需双方往往都关注价格而忽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许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

少数一些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

2.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

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四、智能物流的智能相关体现(一)实现监控的智能化,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分析、获取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

(二)实现企业内、外部数据传递的智能化,通过EDI 等技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柔性化。

(三)实现企业物流决策的智能化,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对比分析,对物流过程与调度的不断优化,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及时响应。

(四)在大量基础数据和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物流战略规划的建模、仿真、预测 确保未来物流战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物联网发展促进智能物流的建设当前,物联网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

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的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据专家预测分析未来的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几个趋势:1.利用RFID技术促使供应链与生产融合并实现智能化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技术。

与现在普遍使用的条码技术相比,RFID 具有读写距离长、保密性强、存储数据量大、适用恶劣环境、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RFID 可以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的物理对象,是物流管理、追踪等领域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RFID 有助于解决零售业 2 个最大的难题:物品脱销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

研究机构估计,RFID 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

而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间主要功能和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驱动着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

但是我国物流业现状中较为注重供需双方的价格成本,并没有估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的优化成本远远低于以前的传统运输成本。

如果物联网中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得到普及,使得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提供平台,而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2.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网络、通信开创智慧物流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

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能够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

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随时掌握货物在途中的状态是整个物流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这就催生了智能运输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它通过应用现代通信、信息、网络、控制、电子等技术,建立一个高效运输系统。

包括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营运货车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运转。

3.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

实践出真知,更多的创新模式将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六、智能物流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智能物流的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的链接,但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各种消费需求与客户订单,怎样能使物流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1. 核心技术问题,实施智能物流的成本开发高国内物联网技术亟待发展。

例如,国内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仍以低端技术为主,高端技术大部分被国外厂商所垄断,超过80%的高可靠性、高灵敏度的传感器需要在国外进口等等。

缺乏高端核心的技术无疑对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现智能物流RFID技术开发的成本对于建设智能物流道路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一道墙,尽管RFID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提到RFID应用是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就是谁来为RFID买单?“以RFID标签开发为例,当前可以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还包括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讯、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

这对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可谓是难堪重负。

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将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

”所以在我国RFID的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智能物流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2.难以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

整体上来看,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

标准的研究一是要有权威性、而是要有应用性、要被行业接受,应用才能成为事实标准,还要与国际标准的自主合作体系和知识产权。

但这些对于我国来说都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就目前而言,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

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

韩国产业资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推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问题。

所以我们国家可以效仿一些国家的有用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3.智能物流的安全隐患来自恩智浦(非接触智能卡)经典芯片被破解事件后,荷兰研究员揭露,伦敦Oyster旅游智能卡用的类似的晶片族也有安全漏洞,而其所采用的Mifare Classic晶片组在研究员的实验中安全防护“完全无效”,此事件后业界开始对RFID技术安全性进行议论激烈的讨论,而且目前尚未有完全有效的方法来杜绝“破解”“克隆”等非法手段。

信息一旦泄漏,不仅会涉个人隐私问题,甚至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安全、企业机密。

[3]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系统的开放性和安全性会存在矛盾性,而这个矛盾在传统的情况下是如何平衡的呢?而在当今乃至未来的情况下又该怎样去平衡?这些变化与发展制约着整个系统开放性的发展。

而现阶段要解决安全的问题,首先是要靠技术,安全防卫技术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要依赖于软件开发的严谨管理和设计流程,再者是要依靠法律的约束力,最后还得借助于内部管理的牵引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