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从产生时间、途径看形声字音符、意符的作用马克冬(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摘 要]本文结合形声字的产生时间与产生途径来分析其音符、意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其产生的时间及五种主要途径,后面三个部分分别探讨有关“意符表义”、“音符表音”、“音符表义”的问题。
[关键词]形声字;时间;途径;意符表义;音符表音;音符表义 一、产生时间与途径在汉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重日渐增长,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时间久远,途径多样。
早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就已经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占20%左右,数量可观,后代形声字的构成方式已基本具备,甚至出现由形声字充当音符的二次甚至三次形声字,也出现省声的形声字。
金文中形声字比甲骨文有较大发展,形声字逐渐定型,数量也上升至40%。
《说文》中,形声字所占比例已达82%以上,现在更高达90%以上。
形声字是如何产生的呢?对此,前贤已经作了详尽的分析,概括如下:1.在原有表形字上加注音符而形成。
2.在原有文字上加注区别词义的意符而形成。
按照所要明确的字义的性质,加注意符的现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2)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3)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注意符,即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
3.把表形字(象形、指事、会意)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4.直接用半音半意法构成形声字。
5.改变形声字的偏旁分化出新的形声字以表示其某种意义。
可分为两种情况:(1)改换意符;(2)改换音符。
[1]除此以外,有些形声字还存在所谓“多形”、“多声”和“省形”、“省声”的情况。
其实,“多形”、“多声”字有些是分析有误,有些可以理解为在原字增加音符或意符时,被增加音符的原有部分是被当作意符看待的,被增加意符的原有部分是被当作音符看待的。
所谓“省形”指的是意符笔画的省略,有两种情况:1.省略重复部分,如“星”从晶省,生声;2.使笔画结构平衡,如“乔”从高省,夭声。
所谓“省声”指音符的笔画或某一部分的省略,有三种情况:1.简化结构繁复的音符。
如“鲜”,从鱼,“”省声,音符“羊”是由“”简化而来的。
2.省去音符结构的一半或一部分。
如“茸”,从“艹”,聪省声,其音符“耳”由“聪”变化而来。
3.为了结构的平衡而省去音符的一部分笔画。
如“嵇”,从“山”,稽省声,音符中的“旨”被省去,用以安插意符“山”。
二、意符表义如果将形声字与表形字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共同点是形声字的意符、音符与表形字一样都是建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的。
不同点是:形声字既有表意的成分(即意符),又有表音的成分(即音符);而表形字则没有表音的成分。
那么,形声字的意符、音符各有什么作用呢?下面三节将作具体分析,先来看意符。
意符可以分为两大类:1.表示意义,如“乔”,从高省,而其义也为“高而曲也”。
2.表示类属,如“裹”,从衣,表示这个字与衣服有关。
任何一个形声字,在其开始出现时,其意符不属于第一类就属于第二类。
其中,第一类所表示的范围较窄,用法也较少。
第二类表示的类属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其作用只限于表示字义范畴,即表达一个笼统的概念。
这类意符是推求字义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有些意符还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物质生产、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如古代“炮”字从“石”,可知当时的“炮”并非今天的大炮,而是用机械力量弹射石头的装置,即“以机发石,为攻城械。
”(《新唐书·李密传》) 但是,在分析形声字意符时不能过高估计其指示词义的能力,原因如下:1.为明确本义而加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的意义范畴。
如“悬”是后起的形声字,本义是悬挂;其本字是“县”,本义也是悬挂,不过后来假借为“州县”的“县”,便又造出“悬”来表示本义。
这样,“悬”字从“心”是无义可取的,如果要从“心”旁来理解“悬挂”之义,就会十分茫然。
2.同音假借的存在及意义的引申。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与假借义无关,与引申义也无必然联系。
字形的稳定程度比字义大得多,字形的变化没有字义变化快。
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后,其字义又进一步假借;而且,由于假借字的通行,致使形义脱节,出现常用义项与该字意符表示的意义或类属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使一些形声字意符失去了表示意义范畴的作用,成了一个虚设的符号。
段玉裁说的“有假借之用,则义不必依形”就是这种情况。
假借字只取其音,不取其形、其义,纯粹成了一个音节符号。
如“权”的本义是“黄华木”,但在古代其常用义是“反常”,即“权变”,并由此引申为“权诈”之义。
其另一常用义为“秤锤”,又用如动词,可理解为“称”。
以上都是假借义,与“权”所从的“木”无关;至于后起的“权力”之义与其相去更远。
另外,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有的与假借义的情况类似,离本义距离较远,其与意符的联系就不易看出来了。
如“引”的本义是“开弓”,其引申义“引退”与意符“弓”不相干。
3.在与音符复合过程中,意符逐渐由象形符号变为意象。
意符本是一种以“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为基础的象形符号,图画特色比较突出,所像都是具体之物,义域单一,写实性强。
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符号不断与其他字一起构成新字,图像特色逐渐淡化,意象特点逐渐占了优势。
这样,结合能力、组字能力大大提高,但也因此失去了明确表示意义或类属的作用。
如“日”,其象形符号为圆形,像太阳。
在卜辞中,它已经开始意象化,由空间扩展到时间。
“昔”、“朝”、“旦”、“昏”等时间字中都有“日”字。
另外,意符的使用没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如狐、猴、猪不是一类东西,与犬也不同类,但其意符都用“犭”。
可见,表示类属的意符相同并不意味着意义也相同。
如从“马”的字都和马有关,从“木”的字都和木有关,但它们并不一定同义。
这种同意符却意义不同的现象使意符指示词义的能力减弱。
三、音符表音音符一般取自表形字,形声字也有作音符的。
它们进入新字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字体,只充当表示新字读音的偏旁。
有少数形声字随着语音的变化而改变音符,如现在的“证”字在《说文》里从“登”,后来,当其从舌头音变为舌上音时,“登”不能代表实际读音,为了密切地表示语音便改变音符为“正”。
可见,某些形声字的音符确实可以准确表音,但这样的字为数不多。
与意符表义的情况类似,我们对音符表音的作用也不可过于依赖。
原因如下:1.古今语音的差异。
形声字产生的时间久远,上面的情况较少,有很多字的语音变了,音符却没有改变。
如果就现在的形声字来看,音符的表音作用并不显著,许多同一音符的字不再读同一个音,甚至相去甚远。
2.字体的演变。
有些在小篆中音符明显的字到楷书中已经无法看出来了。
如在小篆中“更”是“丙”声,“布”是“父”声,“定”是“正”声,但在楷书中都看不出其哪一部分是音符。
3.省声字的存在。
如前文所述,省声字的省略标准不统一,只《孟子》假设复句的分句形式陈顺成(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孟子》一书中共有428个假设复句。
其分句(组)的结构形式有主谓结构、非主谓结构和复句等;其分句(组)的组合形式有主谓结构和主谓结构组合,非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单句和复句组合,复句和复句组合等。
[关键词]《孟子》;假设复句;分句形式一般认为假设复句是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结果。
正如《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所言:假设复句“其内部结构是:上句表假设或条件,是偏句;下句表示对结果的推断,是正句。
”[4:947]《孟子》一书的假设复句都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
为了准确全面探究《孟子》的假设复句,我们以杨伯峻《孟子译注》为据,并参考各种孟子注本,对全书中的假设复句作了详尽的统计。
在统计时我们将所有假设复句全面观照,紧缩复句和作多重复句分句的假设复句也包括在内。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孟子》中共有假设复句428个,包括单层假设复句、紧缩假设复句和充当多重复句分句的假设复句。
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假设复句分句的结构和组合形式进行系统考察。
一、结构形式《孟子》假设复句的分句与现代汉语假设复句的分句在构成成分上基本相同,既可以由主谓结构充当,也可以由非主谓结构充当;第一层是假设关系的多重复句,其分句组还可以由复句充当。
1.由主谓结构充当分句(1)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梁惠王上)(2)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公孙丑上)(3)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离娄下)例句(1)的偏句和正句均由主谓结构充当,(2)的偏句“人告之以有过”是主谓结构,正句“则喜”为谓词性非主谓句(实质上承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语“子路”)。
(3)的前一分句虽然不是主谓结构,但后一分句属于主谓结构。
2.由非主谓结构充当分句此处的“非主谓结构”内涵较为复杂,包含了除主谓结构之外的多种结构,为了分类的明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非主谓结构”。
(1)由动宾结构充当分句(4)无野人,莫养君子。
(滕文公上)(5)君馈之,则受之。
(万章下)(6)欲有谋焉,则就之。
(公孙丑下)例(4)中,“无野人”是动宾结构充当假设分句。
(5)中的动宾结构“则受之”做复句的结果分句。
(6)中,假设和结果两个分句都是动宾短语。
(2)由偏正结构充当分句(7)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滕文公下)(8)不思则不得也。
(告子上)(9)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公孙丑上)(10)作于其心,害于其事;(滕文公下)例(7)状中结构“速已矣”在句中表示假设复句的结果。
(8)中,假设分句“不思”以及结果分句“不得也”分别由两个状中结构来充当。
而(9)中的“塞于天地之间”则是一个动补结构,作复~~~~~~~~~~~~~~~~~~~~~~~~~~~~~~~~~~~~~~~~~~~~~~~~~~~~~~~~~~~~~~~~~~~~~~~~~~~~~~~~~~~~~~~~~~~~~~~~~~~~~~~~~~~~~~~~~~~~~~~是“取一偏旁,不载全书”就指为某字之省,甚至出现同一音符在某字里“省声”,在另一字里不省的情况,更无系统性了。
可见,省声字割裂音符的结构,使得本来是表音的音符丧失了表音的作用。
四、音符表义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除了表示读音之外,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意义,即音符与字义有关系。
这就是所谓会意兼形声或形声兼会意的字,字书上称作“从某某,某亦声”。
如“婚”字,《说文》:“从女昏,昏亦声。
”在古代,娶媳妇一般在黄昏之时,所以从“昏”,而“昏”又是音符。
一般而言,形声字的音符只起表音的作用,不具有特定的意义,但是确实存在如上所述的所谓“声义同源”(段玉裁语)的现象。
为什么会如此呢?1.词义的引申发展,这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后起形声字在原字的基础上取原字音、义,增加别义的形符而形成新的形声字。
如“咏”在“永”的基础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