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2)具以东渡意告之。

译文: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答: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

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

”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

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

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

”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

”或问之。

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

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

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2)何以战以:(3)今日进退等死等: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译文: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

(只填序号)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是行不生还矣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

答:(四)(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俄而,斩首数百级()范兵不敌()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2007年镇江市(五)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答: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六)【甲】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选自《为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 (3蜀之鄙有二僧( ) (4) 贫者语于富者曰19.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译文:(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译文:20.【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

【乙】文中富者先后说了两次相同的话,但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同,第一次表达出的是的态度;第二次表达出的是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