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最终)
地震勘探理论基本知识课件(最终)
单炮激发的射线出露情况
炮点
三维基本概念—面元
面元大小:对于三维地 震,地下反射点形成长 方形网格,用D1×D2 表示面元大小。
D1 D2 如D1=25m,D2=50m 面元表示为25 ×50 如D1=25m,D2=25m 面元表示为25 ×25 如D1=12.5m,D2=25m 面元表示为12.5 ×25
三维地震采集方法是指炮点与接收点在一 个平面上呈面积分布,接收来自于地下空间地 质体的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油田地震详查、 地震精查或油田开发阶段的勘探。
特点是野外采集数据来源于地下空间地质 体,数据采集量大且密集,能够准确地实现偏 移归位,有利于提高反射波信噪比和空间分辨 率。是目前勘探精度最高的一种采集方法。
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
地表
波源
界面1
简化
界面2 地下地层实际情况 简化为均匀水平层状介质
地下地层实际是多种 多样的,起伏不平、有 一定倾角等。
经过简化以后,将地 层近似为均匀水平层状 介质。
内容
●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二维地震方法
●
三维地震方法
二维测线布置示意图
测线1 测线2 测线3
立体图
测线7 测线4 测线5 测线6
概念2(D2):最大炮检距:炮点与最远接收点的距离。
概念3(D3):道间距: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地震采集方法是指炮点和检波点在一平面上沿直线分布,接收沿测线 地下地质体的信息。主要用于盆地调查、新区区域普查和简单构造的勘探,特 点是投入少,勘探周期快。缺点是地下构造不能完全偏移归位,空间分辨率低。
地震勘探 野外采集工作方法
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内容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 ●
二维地震方法(2D) 三维地震方法(3D)
地震勘探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
二维地震 三维地震
入射波
反射波
折射波
介质1 界面 介质2
透射波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波经过介质1到达界面后,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折 射波法是利用折射波研究界面特征的方法;反射波法是利用 反射波研究界面的方法。
三维基本概念—覆盖次数
横向覆盖次数为2次
纵 向 最 高 覆 盖 次 数 为 3 次
排 列 滚 动 方 向
三维基本概念
① ②
接收线(4线)
①
炮点线(有6个炮点)
⑤ ③
线距
检波点
④
⑤
最小炮检距
②
最大炮检距
④
③
束线状4线6炮观测系统
炮点
2线5炮基本观测系统示意图
排列
炮点
CMP点
2线5炮观测系统施工方式示意图
二维地震勘探示意图
D4
炮点1 炮点2
检波点 地面
地层反射界面
两次覆盖 概念4(D4):炮点距——相邻炮点之间的距离。 概念5 : 覆盖次数——对地下反射界面同一个点的追踪次数)
二维地震记录特征
初至
界面反射
面波
二维剖面特征
1.0
2.0
剖面13.0Leabharlann 4.0剖面2 剖面3
剖面4
剖面5
内容
● ●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二维地震方法
平面图
测网密度:工区内相 邻二维测线之间的距 离(或平均距离)。 右图所示测网密 度为 : D1×D2=1.2 ×2.4
测线1
D1=1.2km
D2=2.4km
测线2
测线3
测线4 测线5 测线6 测线7
二维地震勘探示意图
D2
D1 炮点
D3
检波点
地面
地层反射界面 概念1(D1):最小炮检距(即偏移距):炮点与最近接收点的距离。
缺点是采集成本较大。
三维地震
● 基本原理
施工部署
● 施工设计 ● 野外采集
地震部署基本流程
勘探处
项目部
地质院
物探院
采油厂
物探公司
地质论证
下达部署
三维地震
● 基本原理 ● 施工部署
施工设计
● 野外采集
三维地震采集施工设计
设
老资料存在 的不足,确 定技术难点
收集老剖面、 施工设计、 单炮、构造 图等老资料
IMAGE
SN388
BOX
地震仪器
G4
大线、小线、采集站
检波 器
采集 站
大线
2、采集设备
•测量设备 •仪器及辅助设备 •钻井设备 •运载设备
钻井设备
钻井设备
2、采集设备
•测量设备 •仪器及辅助设备 •钻井设备 •运载设备
运 载 装 备
运 载 装 备
3、采集效果
三维地震采集单炮
炮点激发时,有3条接收线同时接收
采集效果
三维地震采集剖面
三维地震数据立体图
束线距
CDP线
接收线
炮点
CDP线:共 反射点纵向 连线。
东营城区高精度三
维施工采用6线8炮 观测系统,1440道 接收,每条排列 240道,接收线距 400m,道间距50m, 炮间距50m,炮线 距400m,束线距 400m,覆盖次数45 次(纵向15次横 向3次),面元25
纵向 横向
400m
m(纵向) 25m(横
向)。
炮线间距
第 一 束
接收点 炮点
束线间距 接收 线距400m
炮点 间距
横向
第 二 束
纵向
1、基本观测系统6线8炮指同时有6条接收线接收,放完图示一排8炮后,沿排列方向移动一个炮线间 距(相邻炮线之间的距离),再放第二排炮。每炮同时有1440道接收(每条排列240道)。2、接收线 距(400m)是指相邻接收线之间的距离,3、道间距(50m)是指一个排列中相邻接收点的距离。4、 炮间距(50m)是指一条炮线中相邻炮点之间的距离。5、炮线间距(400m)是指炮线沿纵向移动的距 离。6、束线距(400m)是指相邻两束之间的距离。7、覆盖次数45次是指对地下同一面元追踪的次数, 也是纵向覆盖次数(15次)与横向覆盖次数(3次)的乘积。8、纵向覆盖次数(15次)是指炮点与某 一接收线沿纵向变化产生的覆盖次数。9、横向覆盖次数(3次)是指炮点与接收线沿横向变化产生的 覆盖次数。10、面元25 m(纵向) 25m(横向):实际地质构造不是简单水平界面,或因炮点和检波点 的偏移,形成不了真正的“共反射点”,其反射点一般分散在一个范围内,因此,处理上采用“面 元”,其大小在纵向为道间距的一半,在横向有观测系统所确定。
三维地震方法
3D地震 基本原理
● 施工部署 ● 施工设计 ● 野外采集
二维
三维
二维: 炮点激发时,只有一条检波线接收。
三维: 同一炮点激发时,多条检波线同时接收。 不同炮点激发时,相同检波线同时接收。
二维
三维基本概念
面元:地层在x,y方向 上能够区分的最小单元
三维
x y
z
反射面元
3D模型
计 重 点 和 思 路
参 数 计 算
试验 方案 专 家 论 证
管 理 局 审 批
踏勘工区
分析工区的 施工难点
施工 方案
正 演 模 拟
地质任务
施工 措施
三维地震
● 基本原理 ● 施工部署 ● 施工设计
野外采集
1、野外采集流程
测量定位
布设排列
钻井下药
激发、接收、录制
资料整理上交
野外采集流程
布 设 炮 点 激发
布设检波器 记录
2、采集设备
•测量设备 •仪器及辅助设备 •钻井设备 •运载设备
海上定位
定位船
定位船 定位船
定位船
海面
传感器和检波器
海底
传感器
陆上测量
全站仪测量
采用先进的双频GPS或全站 仪等测量设备进行导线实测工
GPS测量
作。
2、采集设备
•测量设备 •仪器及辅助设备 •钻井设备 •运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