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学论全

科学教学论全

《新编科学教学论》复习资料绪论名词释义:1.科学本质:德莱弗(R.Driver)等认为理解科学本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科学内容;理解科学探究的进程;理解科学为一种社会事业。

2.科学知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指出科学知识具有两个层面:它可以是暂时的、可被修正的,或者是持久的。

3.科学共同体:是探索目标大体相同的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4.科学素养: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段落:1.传统科学哲学与当代科学哲学都认为科学新知识的发现须依赖①事实的观察、②证据的搜集、③资料的分析、④假说的建立、⑤逻辑的论证。

看看:1.英国在其颁布的课程指导文件《全国学校课程》中提出的科学素养标准中的能力培养标准,包括:科学应用能力、科学调查能力、科学交流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育总目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教育名词释义:1.科学:至少包含五层含义:①科学是一种建制;②科学是一种方法;③科学是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④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⑤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段落:1.对科学的认识:①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种精神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②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类的实践领域,它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③科学及其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构成整个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方式和精神尺度,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2.科学的特征(p12):①客观性②理性③可检验性④可重复性⑤增长性⑥批判性。

3.《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

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社会发展的意义。

②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方面。

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在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

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热爱科学,反对迷信,勇于创新,独立思考,崇尚真理,严谨求实,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技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关注环境、资源等社会重大问题。

这一阐述,针对中国的现实,也针对中国当前的科学教育,并且十分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4.对科学素养概念的认识:①科学素养属于基础教育的目标范畴,它指向全体学生,是为未来公民适应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做准备的。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素养与‘科学为大众’等口号主旨是一致的。

②科学素养不仅是一个口号,它确实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这种实质性的内容是使科学素养的理念能够贯彻到课程与教学实际中的保障。

③科学素养涵盖多个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和过程,还涉及相关的数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

④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会因时代的不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变化。

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科学素养内涵式可以理解的。

⑤个体的科学素养水平具有连续性和复杂性。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水平会由低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向较为成熟或成熟逐步发展。

5.科学本质观特征(p20):①与境性。

②主体间性。

③历史性。

④反思性。

6.科学教育的特征(p24):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③科学世界教育与生活世界教育统一④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结合⑤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一致。

第二章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与发展趋势段落:1.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三次浪潮: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第一次改革浪潮,称其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科学知识的现代化及其结构;②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第二次改革浪潮,称其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将科学作为改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工具,培养科学家,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③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第三次改革浪潮,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缩小计划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知识形成产生的影响。

(1)第一次改革浪潮:纳菲尔德基金会的资助下,英国开发一系列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课程,即纳菲尔德课程。

(2)第二次改革浪潮:提出‘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口号。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3)第三次改革浪潮:变革由以下诸方面体现(p31):①概念的变化②综合方式的变化③主、客体关系的变化④教师角色的变化⑤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关系的变化⑥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关系的变化。

2.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1879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讲格致(自然科学),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起点;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学制4年,设12门课程,其中科学课程设置为博物、物理、化学三门。

博物含动物、植物、生物、卫生、矿物。

标志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科学课程的发展。

1902-1948年,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有时采用合科制,有时采用分科制,从总的看来,以分科课程为主。

3、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p39):①在课程主旨上,崇尚‘科学为大众’;②在课程目标上,以科学素养为导向;③在课程内容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④在课程编制上,趋向统一性。

看看: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大致看p36)第三章科学教程标准的解读与教科书评价●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见表P51“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科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掌握---P53)总目标: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分目标: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1.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体现科学本质。

3.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

4.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5.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创造性。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教科书的特点:1.强调有机的统整。

2.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3.突出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4.加强联系实际,渗透STS教育。

第四章科学课堂教学(上)●教学过程的本质的几种观点(大致知道--P68):1.特殊认识说———苏联凯洛夫: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领导学生自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过程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4.交往说———基本精神在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特定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的组成:“二要素”说———教师、学生。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课程、教法、教学环境。

“七要素”说———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科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特点:(重点--P71)1、突出综合。

2、强调科学探究、关注教学情境。

3、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

4、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以学生为主体。

5、关注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科学课堂教学的原则:1、过程原则。

2、开放原则。

3、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原则。

4、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步骤及其相关的策略。

●教学模式的要素: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实现条件。

4、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的选择依据: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实质。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教师的特点。

5、教学所具备的物质条件。

6、教学时间。

●运用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要具有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思想。

2.要有所发展和创新。

3.优化组合,变通运用。

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

第五章科学课堂教学(下)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这一概念的含义如下:1.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如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知识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2.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

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以在班级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

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4.以教学组织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

●科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科学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方式、组织和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当它能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材的掌握实际地作出贡献时,才能合乎目的地加以选择。

教学目标与教材不同时,往往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诸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或者生动活泼的课题讨论。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教材范围与难度、学生理解教材的程度,以及教科书等教材作了何等程度的叙述,等等。

2.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效,提高科学素质。

例如,分组学习不只是追求外部活动的活跃,它只有在有助于提高学习实效时,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3.使学习活动合理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