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与中国文化研究

气候与中国文化研究

题目_气候与中国文化研究气候对中国文化形成影响内容摘要:气候在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各种因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很多基础方面,如农业、宗教、文学创作等。

为何与中国处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不会出现这样的文明,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世界上没有一样的地理环境,只能是相似,而这相似就改变了其所孕育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文化;宗教;农业;神话传说Abstract: The climate i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in each kind of factor to act the important role, affected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very many foundation aspect, like agriculture, religion,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so on. Why can't appear such civilization with the China identical latitude other areas, is because China locate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in the world the sam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ly could not be similar, but this similar changed its has bred cultural the difference.“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当时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的动物都必须不断地适应和再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而能否从残酷的适应过程中脱颖而出,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

”[1]4气候与文化,似乎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我们很难在他们之间找到直接相联系的地方,但深究起来,气候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气候就像是小火苗,点燃了中国文化绵延不息与灿烂辉煌的大火。

作为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气候从人类伊始至今,亦或没有人类之前,气候就影响着整个人类生存的这个大环境的方方面面。

直至今日,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依然深受气候的影响。

当然,文化的发展是过分复杂的现象,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气候问题。

但是,气候的这种差异不会没有影响,何况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的依附程度比现在高得多,从这里出发,或许会给今天研究气候与文化关系的问题一点启示。

人类在出现时就像现在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无所有,气候在这个时候对人类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而人类最初应对气候所带来的变故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的迁移,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

分析一下气候对原始人类的影响。

直到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神话时代的蒙昧末期,也就是伏羲氏的时代,㈠由于气候的变暖,冰河的退去所引起的蒙古高原的自然条件的变革,中国的原始人群才开始离开他们的原始家乡,向着新世界移动。

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流沙万里的瀚海盆地的周围,在这里,人类繁衍生息,其智力水平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认识周围的环境,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生存的行动,从而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文化。

为什么原始人类要从这么好的一个生存环境——伊甸园转移呢?单从气候的角度来看:首先是气候变暖,冰河期的终止。

冰河期由于气候的变暖而使得蒙古高原的大内海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而逐渐陷于涸竭,西伯利亚的冰流也不再向内海倾注。

由于水源的断绝,内海的水位随着入水的减少而减少,面积也不断的缩小,同时沙漠也不断的一天天扩大,直到内海完全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只有极其低的洼地,还存在着一些小的湖泊,指示着这太古大内海的轮廓。

这一切的地理因素链条使得生存环境得以改变。

其次,食物来源的缺乏。

由于气候的变暖,因而以前生存在蒙古高原冰河时代的古生物除了极少数以变种的方法继续存在外,绝大多数都因为不能适应新的气候而趋于灭亡了。

如披毛犀,披毛象,剑齿虎等等,现在遗尸为化石而消失了。

代而起之的是地质学现代的生物群。

还有由于内海的枯竭而海生物也随之灭绝了,生活于大内海的原始人类就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生活资料——鱼类和肉类。

原始人类不具备今天人类应对气候变故的能力,所以一旦遭此巨变,大家都四顾茫茫,不知所措。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被迫迁徙。

为了求生,生活于蒙古高原的原始人群不得不离开他们居住了几十万年的故乡,走向新世界。

这在后来发现的化石中可以得到答案。

原始人类没有目的的移动,走到哪里就是哪里。

从今天的文化遗址来看,当时的人类在迁移以后的活动范围已经很广了,他们流浪的足迹遍布今天中国所有的区域。

流浪于内海东南的原始人群,在易水流域有过很长时期的占领,这一支走向渤海沿岸的旧石器末期的人群,可能就是后来渤海沿岸新石器文化创造者的祖先,亦即后来商族的祖先,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与北海北岸的原始人群混种,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东夷的祖先;流浪于内海西南鄂尔多斯一带的原始人群,他们沿黄河而下,走向了山西河南交接一带,是为后来传说中的东夏的祖先。

另一部分,溯黄河西上,走向了甘肃,青海交界一带,是为后来传说中西夏的祖先;东夏和西夏后来分化为诸夏和诸羌而分布于中国的中原和中国的西北,等等。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时的文明程度还很低很低,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口的杂居出现了新的事物。

比如说新的技术,新的民族,新的生活方式等等。

在不断的迁移与再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得到了远播与交流衍变,如夏族的东迁,遂使仰韶文化得到远播。

夏族的彩陶文化由西向东,商族的黑陶文化和卜骨文化由东而西等。

虽然原始人类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但他们彼此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各自发展,而是在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

在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频繁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婚姻状况也由亚血族群婚家族向偶婚家族过渡。

这时期最早的被动迁徙虽然在今天看来,对于今天这样一个复杂广阔的社会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模糊轮廓,它为中国后来出现的民族、地域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虽然这看起来和今天我们的文化交流无法相比,但是,这些人种的接触和文化的交流,构成了中国蒙昧时代的历史全面的运动和全面的发展。

对于那个时代以及对后来的影响,无疑是就像是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

在迁徙过程中,人类开始慢慢的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村庄或是部落。

建立村庄的这部分人开始了他们的农业生活,而正是这部分人开始的农业生活为以后中的各个方面都奠定了基础。

农业开创了一个人类控制生物资源的新时代,人自己去生产食物而非仅仅依赖自然生长的食物。

食物的生产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是创造一个环境让作物和动物自己生长,但是农业革命带来的效应是惊人的,农业使人口大量增加、复杂的社会组织成为可能、国家形成、文明起源。

当然,在新旧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一转变不是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也不是由于某些史前史前的阿基米德们的突然顿悟了农业是怎么回事,高喊一声‘我找到了’,于是这一转变就到来了”。

[1]25那为什么在当时生产力极低,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人类还要由游牧狩猎转为安居耕作呢?原因其实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随之提高,从而使得可以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

人口的压力让人们运用自己的超凡的大脑去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基因,而不是想过去那样任由环境改变生物的基因了。

而且,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思想畏惧也一定程度的造就了狩猎经济的保守性。

气候对于人类的影响在人类最初就显得显而易见,尽管早期人类是接触大自然的第一人,对于大自然有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由于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在遇到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惊雷闪电,干旱洪涝,暴风雷雨,等等。

他们往往不能从自然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怎样去用自然主义的手段来对付大自然,结果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魔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祈求或蒙骗大自然使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

原始人相信:通过把某一种有用的动植物作为本团体的图腾,通过树立种种偶像和跳起模仿性的舞蹈,可以使得各种动植物大量繁衍,可以使得他们狩猎获得成功,食物来源丰盛;而且只要严格遵守有关图腾的种种规定,他们的团体就能壮大,食物的来源就能得到确保。

那时候人类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尤其是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类在气候面前几乎是无能为力,能做的只有不断的迁移迁徙。

气候对于人类农业的影响在今天看来是可以想象的,今天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的农业还是靠天吃饭。

人类是从食物的采集者(旧石器时代)慢慢的发展到食物的生产者(新石器时代)的,如果说在处于食物采集者这个阶段气候对人类影响较小的话,那么在新石器时代“如果天公不作美导致庄家歉收的话,农民就会经常面临挨饿的危险”,[1]24甚至于饿死!“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之后,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也就展现到了他们的面前——他们告别了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时期时代……相对于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而言,其意义远不能同日而语”[1]22而气候这一时期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意义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定居生活的巩固基础,它产生了生产过程中的集团组织,助长了人类血缘关系的固结。

农业对于人类来说是生存的根本,最初的人们由游牧慢慢的转变成了农民,而游牧则成了少数种族才有的特征,至少在今天,我们依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而气候在影响农业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得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几乎是各个方面,当然也就包含文化这一重要方面。

这一切的自然现象都使得原始人头晕目眩,感到奇异和威胁,但是他们不能从自然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

能在这个“迷惑”的环境里生存下去,他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魔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祈求,与其说是在敬畏自己心中的神,不如说是在欺骗自己。

“万物有灵是自然界的人格化,由于自然界的人格化,于是造成了最初的诸神。

因为最初的诸神的出现,于是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世界——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

”[2]52于是,在每次重大活动时都会向与之相关的神灵祈福,求得平安。

而这种古老的仪式和各种传说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有口头相传的办法延续下去,慢慢的变成了只有一部分人才知晓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他们成了固定的专职人员。

如果说最初这些人还参加集体劳动的话,那么在后来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有了剩余的生活资料以后来供养他们时,这部分人分化出来成了神职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