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理论PPT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种群的概念、种群生态学 ✓ 第一节 种群动态 ✓ 第二节 种群的进化与选择 ✓ 第三节 种内关系 ✓ 第四节 种间关系
1.种群(population)的概念
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体 的集合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 (Friederich,1930)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 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 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 相互作用,在整体上呈现有组织有结构 的特性。
(2)个体之间差异性:不同的发育阶段 (年龄不同);同一生长阶段,个体贡 献不同。
鼠,相对密度10%; • 间接指标:每公顷老鼠洞数、鸟鸣叫声
估计鸟数量。
(二)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Defining the individual
• easy with plants
• Modules: trees in a forest may appear to be individuals but in reality may be produced by the same root structure (e.g. aspen, ring fungi)
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机 体(Merrile,1981)
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进化的 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 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 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
(3)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个体有 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类型(按研究对象分)
✓自然种群 ✓实验种群 ✓单种种群 ✓混种种群
3、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 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 的相互作用。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 率、死亡率、迁 入迁出率,了解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及 种群存在、发生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 绕的平均密度及种群衰落、灭绝的原因; 目的: 调控种群
标志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s )
假设(assumptions)
– 1. 研究期间內,标记永久性, 且再捕获时可正确 记录。
– 2. 加标记处理后, 再被捕的概率不变。 – 3. 加标记处理后, 死亡率和迁移率, 不受影响。 – 4.加标记处理后,此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混合(随
2. 三种类型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aggregated)
①随机分布: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
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 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 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如雨滴下落地面:假如地面平坦又均一,那么当雨滴落地面 但尚未接触地面时,雨滴的分布式随机的 又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 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区别种群和种(物种)的概念
✓ 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 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是一个分 类阶元.
✓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隔离
有可能发展为不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 种.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和分存形式。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以个体数反映种群大小
•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进行2个层次的数量统计: 合子产生的个体数;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三) 种群的空间结构
1.种群空间结构(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 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defining a population
(the gray areas)
1.) 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a population
2.) Wher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when do they become separate populations?
机 , 不会影响其被捕获率)。 – 5. 取样时间相对于调查期间是短的。
– 6. (Petersen): no births, no immigrations no deaths, no emigrations
(2)相对密度:
• 定义: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 直接指标:每置100铁铗,日捕获10只老
•Organisms do not recognize political boundaries •The idea of subpopulations, metapopulations, and source-sink dynamics
第一节 种群动态
•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 (一)数量统计 • (二)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三)种群的空间结构
• (B)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 均值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 机取样。
• (C)标志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 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 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 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N:M=n:m N=M*n/m, M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数, m为再捕中标记数,N为样地个体总数。
(一)数量统计
• 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 目。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
养级有关.
• (1)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 有个体数。
• (2)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 标。
(1)绝对密度:
• 定义: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方法:
• (A)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