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园林生态学-第三章-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PPT课件
园林生态学-第三章-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PPT课件
.
8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四) 生态幅 3、多生态因子的作用:某一物种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 宽,对另一生态因子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受后一生态因子 所限制。
生物不同发育时期的生态幅受临界期耐性影响。生物间相 互作用对生态幅产生影响。
地球表面的非均质性:三向性(纬度,经度,海拔)、土 壤等每一个生物种有自己的分布区,并且没有完全重叠。 4、生态幅与分布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生物与环境 协同进化”。寻求调节生物适应的途径。
2 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有些植物的发芽需要光照,如桦树; 有些需要荫蔽条件,如百合科植物。光强影响植物茎干和根 系的生长,通过影响光合强度而影响干物质的积累而影响生 长。影响植物的开花和品质。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1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 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物的 生存条件。
3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环境。 4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 5 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与联系:范围大小。
.
3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生态因子彼此联系、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 2、主导因子作用:众多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 的生态因子为主导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等) 4、阶段性作用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
4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一)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3、耐性定律要考虑的要素:(1)生物的耐性会因发育时期、 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2) 耐性限度的实际范围 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狭窄;(3)生物耐性限度可以改变,生物 的调整与适应能力;(4)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
7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四) 生态幅 1、定义: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 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熊猫、大 象,红松等等) 2、生态学中使用一系列名词来表示生态幅的相对宽度,如 窄食性、广食性
.
11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2、耐性限度的驯化 除内稳态机制可调整生物的耐性限度外,人为驯化的方 法可以改变生物的耐性范围。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引种驯化)
.
12
(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4、生态位
生态位(niche)与栖息地(habitat)
主 讲:廖飞勇
E-mail: xylfy@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园林教研室 2006.9
.
1
第三章 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第二节 光因子 第二节 大气因子 第三节 温度因子 第四节 水分因子 第五节 土壤因子 第用分析
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
13
第二节 光因子
五 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一)光辐射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1 影响园林植物的分布 不同植物的根据其对光照需求的不同 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在光辐射强度不同 的地方,影响不同植物的分布。这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过 程中,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强阳性植物置于阴蔽条件下, 植物生长不好,可能死亡;相反如果阴性植物置于强光下, 植物生长也不好,也可能死亡。
内稳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只能扩大自己的生 态幅度与适应范围,成为一个广适种。
.
10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1、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
根据生物体内状态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区分为内稳态 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区别在于控制其耐性限度的机制不同, 非内稳态生物酶系统起作用,内稳态生物酶系统作用外,还 有内稳态机制
.
6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三) Shelford耐性定律 1、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与某中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 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种生物的耐 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称为耐性定律。
2、特点:将最低因子和最高因子相提并论,将任何接近或超 过耐性上限和下限的因子都成为限制定律。
.
9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五)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
1、内稳态及其保持机制
定义:内稳态是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 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机制: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如恒温动 物,蜥蜴,向日葵,等)
.
5
第一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木桶效应) Liebig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Mitsherlich:报酬递减规律,因子交叉作用。 E.P.Odum: (1)Liebig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 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2)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
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超体积生态位(hypovolume)
生态位的每一个环境变量称一维,生态位空间的环境变
量可以是多个,超过3个维度的生态位空间称超体积生
态位。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
物种理论上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称基础生态位;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 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概念的主要价值是使生态学家掌握了一把 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
(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在《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 学中的应用》中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认为每一种 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并阐明在植物 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