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白城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逐步完善课程建设条件,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一)课程体系逐步优化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师范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使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各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把创业教育课程有效纳入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和学分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把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职业证书培训课程纳入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和学分体系,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对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的有机衔接,做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文科专业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以上,理工科专业占25%以上。
(二)课程管理不断加强学校每学期在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过程中,都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情况良好。
加强课程文档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任务书、进度表、教案等教学文档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材的选用机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选用教材,重点选用近几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确保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课程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统一,教师能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课堂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积极推动网络教学互动。
加强基础课程教学,重点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化课程过程考核。
到目前为止,学院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校级精品课程56门,校级优秀课程102门,网络课程50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选修课数量不足,制约了学生的选课,不能较好地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还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数量较少;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建设总体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改革有待深入;课程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尚不丰富,利用率较低等。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高教强省”战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工作,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按照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围绕转型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继续加强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以合格、良好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和学士学位核心课程为支撑,精品课程为引领,兼顾学生专业性和职业性发展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具体目标1.合格课程、良好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目标。
合格课程和良好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合格课程应具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宜,选用教材符合要求,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教学文件齐备等。
各教学单位要重视合格课程、良好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尽早使其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
按照《白城师范学院课程评估指标及标准》,对在课程评估中得到较好评价的、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进行院级优秀课程评选。
“十三五”期间,拟建设60门左右院级优秀课程。
2.学士学位核心课程建设目标。
学士学位核心课程是指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能够打造学士学位核心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的课程。
“十三五”期间,按照“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课程建设思路,拟建设150门左右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质学士学位核心课程;培养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士学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3.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继续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心,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
“十三五”期间,建设40门左右院级精品课程,10-15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在国家级精品课方面有所突破;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后期建设、跟踪管理和网络维护,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4.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推进全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相结合评价的三大教学转变。
“十三五”期间,计划引进由名校专家学者讲授的在线课程15门左右,自主建设10-15门左右我校教师授课的在线课程。
5.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化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两课”教学改革,积极借鉴和推广相关教学改革成果,继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高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效性,确保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效果。
6.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目标。
公共选修课程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力度,强化公共选修课程管理,形成规范有序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四、主要任务(一)重视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进行“八项改革”,即调整共同课程、精选专业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加强实践课程、融入创业课程、增设证书课程、规范选修课程和引进网络课程。
同时,要求各教学单位在进行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与用人单位合作基础上,在对行业或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来进行构建,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明确哪些课程是用来支撑或实现哪一些特定能力培养的,避免课程、知识点在先后顺序上及课程难度上与培养学生实际要求相脱节,确保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学校实际和生源特点。
其中,主干专业课程设置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并保证每个专业、每门核心技术课程至少与一个企业、一个工种建立学习对子。
使培养方案中的各个课程要素在实施中都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从学校培养到行业或企业岗位要求的有效衔接。
(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教师教育专业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引,要以省教育厅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按我校培养方案“一体两翼”要求,将教师教育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并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慕课、微课制作技术等教学内容,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增设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等培训课程,为师范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实现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现场实习、职业资格一体化。
非教师教育专业,要根据产业、行业或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新思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把新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的核心素养;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系列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和鉴定,并力争使参加培训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的对接。
实现学研产用一体化。
(三)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各门课程均应按课程组培养师资队伍,形成课程教学团队,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配备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进、顶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加具有行业背景和行业经验教师数量,进一步增强教师实践能力;注重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的培养。
(四)注重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坚持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吸取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明确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
继续要求各教学院(部)在立足适用性的基础上,积极选用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进一步提高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使用率,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自编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和习题集等。
(五)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倡导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试行行动导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我校教师讲授理论部分、企业人员讲授实践部分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在科学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好网上课程教学平台,推动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提升学校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整体水平。
(六)强化实践课程教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实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进一步完善学生从业技能全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