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爱莲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爱莲说》教学设计柞水县乾佑中学张天芝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气氛二.作者及文体介绍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书,道州营到(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说”古代文体之一,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一读清涟(lián)亵玩(xiè)噫(yī)...2.译一译:甚(很)蕃(多)妖(妩媚)蔓(长枝蔓)枝(长枝节)益(更加)鲜(少)宜(应当)众(多)噫(唉)(2)古汉语句式被动句: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不会的词语:我不会的句子:四.研读赏析,解读文本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那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3.作者描写莲花之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不是。
(1)爱菊者陶渊明。
(2)爱牡丹者众世人。
因为牡丹艳丽妩媚象征富贵。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和“牡丹”仍是为了衬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莲是君子,高洁正直。
五.联系生活,拓展升华1.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时代,作者的思想过时了吗?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来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七.课堂巩固八、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品格高洁质朴正直贪慕富贵超凡脱俗志洁行廉追逐名利九、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的层层深入,横好的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进行教学。
遵循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
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升华。
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
篇二:《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爱莲说》教学设计孙悦【教学内容分析】1、《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
2、“说”是古代文体。
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二、自读课文: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
三、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
(2)同组互助。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四、课堂练习:爱莲说⑴可爱者甚蕃多⑵出淤泥而不染沾染..⑶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⑷不蔓不枝长蔓..(牵牵连连)⑸香远益清更加⑹陶后鲜有闻少..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
六、课后积累:【教学反思】二、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
《爱莲说》教案孙悦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诵读品味语言的魅力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方法:2、教师适时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各抒己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歌咏的对象,大多数人往往惊叹于它的清新、淡雅,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它的高洁脱俗。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者周敦颐宋代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播放范读视频,请同学标注生字词。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下面咱们来个男女生对抗赛好吗?教师朗读小结:赏识点评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小组成员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给下列字词注音蕃()淤泥()清涟()亵玩()濯()鲜有闻()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蕃()濯()鲜()染()亵()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一).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二).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风度(亭……亵玩焉)清高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有感情地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三).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篇三:《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以往的的教学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句一句地翻译。
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不做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勤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在课堂上已经讲过,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
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的知识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