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
“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 则乱” ,“夫弃隐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为车,不能成一轮。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辨之,不能治三家。 夫势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贤”,则亦不然矣。
(四)势——管理组织观
1、“势”的概念
势,就是权力,称权势。“势者,胜众之资也。”“资”是凭藉。一 个君统治众人,他必须有所凭藉。他的凭藉,就是作为君主的权力, 这就是势。只有“君执柄以处势”,才能“令行禁止”(《八经》)。
“万乘之君,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 者,人主之筋力也”,如果不懂得运用自己的威势,而为周围的大臣 所专擅就等于失去“筋力”,“人主失力而有国者,千无一人”。
(三)法 ——管理行为观
2、“法”的特征 法是客观的。“设之于官,命之于百姓”《难三》,“以事
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 专制”《南面》 法是公平的。“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 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超越于阶级,一律平等,而 且赏罚都以法断,“爵禄生于外,诛罚生于罪”,全仗自己 表现,故赏不思主,罚不恶朝,因皆出于己行。
商鞅曰:“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 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 而治之,故天下之治也”(《商君书.定分》)据此, “法”方是可遵行的,真运行效率才得以提升。
其三“法”是提供一结构或制度,使一切治理对象都纳入 此结构中,以实现治理目标而角色化和功能化。
三、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反对礼制 法律的作用。“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兴功惧暴”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四、韩非及其哲学观
1、韩非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为韩公 室诸公子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道 治强 法 势 术
管理本质观 管理目标观 管理行为观 管理组织观 管理控制观
(一)道——管理本质观
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掌握管理对象的客观化基础 和执掌事物的规则,来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所谓 “对事不对人” 。
在法家治道思想里,国家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是 超载臣僚与人民之上的,但国君在立法,执法及其统 治中,都必须以“道”为依归。有曰:“故先王以道 为常,以法为本,本治则名尊,本乱则名绝。” (《韩非子·饰邪》)只有以“道”作为基本原则,国 家的法和国君的统治方有理性的正当性。
(三)法 ——管理行为观
1、“法”的概念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
加乎奸令者。”(《定法》) 法集权于君主手中。“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
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二柄》) 覆盖范围,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甚至官员的升降
职级,以至编制,职掌都透过决策明确划分。“明主以吏, 宰相必起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 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王之道也。”《显学》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仞 之谿,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 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 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中性被动的,它只是工具,可以导致正面价值,也可以导致负面 价值, “夫势者,非能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己也。贤者用之, 则天下冶;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难势》关键就在使用的人的 素质。把势与法结合,以法约束势为治国工具,就叫 “抱法处势”。
法家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主要是指战国初 期出现的一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后期法家是 指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韩非。韩非的集大成体现在他将前 期法家的“法”、 “术”、 “势” 结合起来,以荀子思想 为思辨,创立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其“尊主安国”的君主专制理论中。
其二以“法”规范人的行为,在这里,法作为人格化的治 理工具,以其惩诫与刑罚的运作,奖励和赏赐的施舍,规 范人的行为。韩非曰:“明王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 二柄者,刑德也……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或而 归其利矣。”(《韩非子·二柄》)而且在实践中还运用 严刑,所谓“峭其法,而严其刑”(《韩非子·五蠢(学 者,带剑者,言古者,患御者,商工之民)》)。在运行 中,“法”除了显现“赏”与“刑”的诱发力和协迫外, “法”本身还必须具有公正无私的客观性、平等性,而且 必须是成文的,公布给人民知晓的。
(四)势——管理组织观
2、“势”的作用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 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 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 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身不肖而 令行者,得助于众也。尧教于隶属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 行,禁则止。则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也。 《难势》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 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 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3) 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 发。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 足,益所有余。”
5、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 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2、子产
子产(?——前522年)又名公孙侨,字子美,郑国贵族, 晚于管仲而与孔子同时。《史记•郑世家》云:“子产者, 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 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 也!’” 。
“铸刑书”。
主张治国应宽猛并用,然以猛为主。《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子产语:“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 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习之,则多死; 故宽难。”后来商鞅据此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 “子产用郑,病将死,谓游吉(即子大叔)曰:‘我死, 子必有郑,必以严莅人。’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 年争相率为盗……游吉喟然叹曰:‘吾早行夫子之教,必 不悔至于此矣。’”
(三)法——管理行为观
3、“法”的管理行为体现 管理行为也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分析,以求人
与组织的和谐,并引导恰当地适应人们的需求和对需求的渴 望用以实施组织的目标。
人性 → 动机 → 行为 → 管理目标 “法”作用管理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一行为动机的人
性论基础,在韩非及法家的人性论里,人的本性是自利、自 为、自私,人的心智有为一已之利的计算心;自利心与计算 之心的结合。“法”的设置只能满足人性自利的要求的规则, 自然也就为人所接受。韩非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韩非子·八经》) “法”即具有威慑利诱的力量。
法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应该公布于众。 “设象以为民纪, 式权以相应,此缀以度,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 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注重法律的作用,“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 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 规矩绳墨也。” 。
认为“民之情,莫不欲生恶死,莫不欲利恶害……民利之 则来,害之则去。”
3、李悝变法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 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 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 为宰相,实行变法。
主要内容: 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
治道对象:人和现实世界。
(二)治强——管理目标观
法家学派是在“必然之道”原则下建立国富兵强成霸王之业 的治国目标。
韩非以功利价值观出发,一是分析韩国所处的国情危急的客 观环境中的现实的霸王需求;二是主观上功利实效主义作为 价值标准,自然就得出富国强兵成霸王之业的治国目标。
在实施目标时,应锁定具体可实行目标,韩非批判儒墨学派 是缺乏验证可行的空中楼阁,有曰:“无参验而必之者,愚 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诠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 愚则诬也。愚诬之行,杂反之学,明主弗受也。”(《韩非 子·显学》)
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开垦土地。 第四,实行“平籴法”。 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
4、吴起变法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 北)人。
(1) 均爵平禄。 “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 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四、韩非及其哲学观
2、韩非的-哲学观 人性观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历史观 -“事异则备变” ,“不期循古,不法常行,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价值观-“有功受赏,有罪受诛” 认识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
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 思虑。” 国家观-“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 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措施。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 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 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 明法令”
三、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 ”,慎到重“势”。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 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 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韩 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 效”。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