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简介刍狗[chú 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来源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导读: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圣人即是发见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

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圣人”句注仿此。

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

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

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

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

”(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

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1:人类世界的组织结构,自有了人开始,就成了一个整体,小时候读书说要长大适应社会,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书中所讲的物竞天择那样,后来渐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为而不争,相对动物的而言,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仁,即如道德经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之间找不到仁,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此即是说,天地与圣人,仁的不复存在。

而仁五行属木,五官属目,五季属春,因而可知春季无木,则天地死气,人无目,则内心黑暗。

后一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即是说、听多了仁的说法,不如心中守仁。

道德经对于人道的阐释,即可由仁心初见,而仁者是无战的,亦是无敌的,所以心中守仁,方才宇宙万物都有了灵性。

(据陈采燕《国风·中国女子·采燕十九篇》,大众出版社2012年版)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仁即是“人”的意思。

《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

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

”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

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3: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

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

”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

“‘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

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

”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

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

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

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

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

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

实则刍狗是一物。

《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

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

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

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

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

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

《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

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

土龙,以请雨。

”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

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

《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

《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

”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

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

自然,用后就扔了。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

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

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

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

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

”不久,果如其言。

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

”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

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

”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

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

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

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

”(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

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

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

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过程说得很清楚了。

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

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另无名氏注曰:挫其锐,解其纷,是谓天地不仁;锐不挫,纷不解,是谓圣人不仁。

现在大量的网络小说中错误引用这句话,未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

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

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任意丢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作者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