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自我意识,探究初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有效方法》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培养良好自我意识,探究初中学生健康人格有效方法》课题立项时间:2009年10月关键词:良好自我意识健康人格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培养“断奶期”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亟待要做的事,与当今教育改革的主题吻合,是顺应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的需要,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才的需要。
2.“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
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自我发现”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迅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甚至影响着他们在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只有当人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时,才能自觉地渴求对外界的知识,才能调节认识活动,使之趋向于某种预定的认识外界事物的目标。
3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
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善自己的人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改变自我。
4.近年来,我校领导、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聘请水晶石心理工作室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进班做“阳光心理活动”,为此课题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1全面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和道德行为,都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有健康的自我意识的青少年,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正确的自我评价,他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积极进取,行为举止得体,适应学习和工作,努力发展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2尽管国内仅有少数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但自我意识的金库正在被一点一点开发出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刻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可惜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综述。
3《心理学》4《教育学》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三.关键词界定1.“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向。
它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对自己的认识、态度、行为的调节和综合性表现。
自我意识的结构,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2.“良好自我意识”是指具有自知之明、有主客观相统一的理想追求、能正确对待挫折等表现的自我意识。
3.“健康人格”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即是道德的人格,即是和谐的人格。
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一)内容的界定及重难点1本课题将研究通过班级活动与健康量表具体实际相结合,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方法的有效方法.。
2本课题要研究在培养良好自我意识过程中,起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帮助学生接受自我,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诸多因素的作用关系。
3 本课题重在研究如何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构建课堂、集体、教师、家长、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模式。
4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目标1.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在此基础上接受自我、悦纳自我;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心理;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让学生懂得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人格,不断自强,不断进取,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快乐成长,带动学习进步,形成积极人生观;帮助学生构造良好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帮助学生做一个自主独立的人,把自己融入班级、学校、社会。
2. 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班级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专业的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的有机融合,有效指导。
2.通过互动,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之间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分享经验与感受,启发思路,了解并自己解决自己成长中的许多问题。
四、课题研究重点和难点(一)研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有效指导与落实的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与检测的有效途径;如何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并加以实施、及时反馈纠正。
(二)研究难点正确把握心理学中有关良好自我意识的有关概念、形式、特征等的抽象概念,熟悉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正确制定有效的研究方法并实施;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与检测的有效途径,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策略(一)研究对象(二)研究策略1、该课题研究充分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大胆创新,在坚持整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同时,突出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既面向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
2、该课题研究采取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立足实践。
3该课题充分结合每周一次的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参与、策划、实施的阳光心理课程,共同解决有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从学情出发,确定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学生不仅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更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更是研究本课题的动力和源泉所在。
2.潜移默化性原则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活动或者课堂上,通过讨论、游戏等环节,把抽象的自我意识转化成可感、可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渗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自我意识,促进健康发展。
3发展性原则本课题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时,力求每一个侧面和每一个环节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不断发展的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
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从似乎“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一个学生所特有的性格、气质、爱好,因材施教。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1. 根据教学需要制定计划;2. 开展行动:如培训课题组全体教师、进行师生调查、上课实践等;3. 资料整理:将有关过程、效果的文字、音像资料进行整理;4. 反思:根据学习效果总结、分析、思考,找出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为下一阶段的的研究提供依据。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措施及实施步骤(一)课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践反思法、个案分析法、游戏互动法、量表测试法等。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1.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2.开展行动:如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知识的讲解及训练、深入学生中间调查采访、上课实践活动等;3.资料整理:将有关过程、效果的文字、音像资料进行整理;4.反思:根据学习效果总结、分析、思考,找出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为下一阶段的的研究提供依据。
(三)课题的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1)查阅文献,搜集准备有关自我意识的资料,制定行动研究方案及措施。
(2)进行学生状况分析调查(对研究对象初一<6>班前期预测)(3)通过每周四开展的阳光心理活动课,找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研究的结合点,有效开展工作。
(4)调查分析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完成现状调查报告,向市教科所提交立项申请评审书。
2、具体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6月——2010年2月)(1)第一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1.继续修正方案,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工作;2.开设每周四心理活动课,并探讨、记录、修正。
(2)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1.完成学生心理健康建档工作;2.举办有关的心理知识讲座;3.实施心理教育的团体或小组辅导活动;4.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测评与分析工作。
5.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3)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1.分析第二阶段研究情况,制定第三阶段实施计划。
2强化学科教育中的自我意识的培养;3.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4.进行第二次《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和第一次的量表进行比照、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评价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1.将实验取得的教材,作定性分析,进行科学评价和经验总结;2.在此基础上,写出结题报告;3. 总结成果,整理资料,接受课题研究的检查、鉴定。
九、课题的研究过程及结果(一)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工作,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与分析,探究我班存在的问题,研究养成良好自我意识的因素与途径。
1.1 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测试的对象是我班62名学生,测试的时间是:第一次2009年3月。
通过量表的测试,调查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找出影响我班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调查。
研究分析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及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该量表有10个分量表(因子),分别是:(1)强迫症状,如害怕考试、作业反复修改等强迫行为;(2).偏执,如认为别人对自己有不良意图和评价不正当的偏执想法;(3)敌对,如脾气坏,常有与人争辩和摔东西等冲动行为;(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如缺乏人际关系中的友好感受和满意度,或感到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理解和支持;(5)抑郁,如对未来丧失信心,兴趣索然;(6)焦虑,如紧张、烦躁;(7)学习压力,如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8)适应不良,如不适应学校生活;(9)情绪不平衡,如对学习的兴趣、对老师和同学的情绪忽高忽低;(10)心理不平衡,如感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常不服气。
共有60个项目。
1.2分析测试量表,探究我班存在的问题:分析测试量表:全班62人,共计总分6880分,平均分110.97分,全班心理健康显示为正常状态(该量表总分60---119分为正常状态)。
总体看: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人际紧张这三个分量表已经达到了轻度心理问题。
从性别看,男生总平均分值大于女生的总平均分值,男生在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总共9个分量表分值均高于女生的相对应分量表分值,其中在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两个分量表分值中,男生的平均分值(12.84、13.29)分别已达到了轻度心理问题(12—17分为轻度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