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在现代学校中,虽然各种不同的科目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但就各种教学活动的一般程序而言,它们大致是相同的。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的实施要求备课室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可包括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教学参考资料。
1、钻研教材(1)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说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时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就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否则,教学将失去方向,更谈不上效益。
(2)钻研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教师备课,必须要通读全书,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节基本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初步排队;然后,在准备上每一节课时,再确定每段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地位、在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实验和习题要按教学要求作具体安排。
(3)阅读教学参考书教师在备课时,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学参考资料并不仅限于那些由市面提供的、已经组织好的专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应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推荐的参考资料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
这意味着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一种课前的应急行为,而应当是一种长期、日积月累的职业化行为,教师在自己平日的学习和阅读中,应当积累自己的所感所思,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丰富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参考资料库,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2、了解学生如果说钻研教材释指向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的话,那么,了解学生则是指向教学对象的。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面向知识本身,而且还要面向学生,则是教学任务的性质和教学过程的特定关系决定的。
教师只有认真地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求与思想动态,及其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具体来说,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去了解学生:(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2)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3)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4)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指定教学进度计划是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备课活动的最终环节。
备课质量的高低最终是通过教学进度计划安排的合理与否表现出来的。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具体又可分为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三类。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这种计划应该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学期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个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个章节或课题所需要的主要直观教具等。
(2)课题计划也称“单元教学计划”。
订好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后,在上课前,教师还要对教学大纲上的一掌、一个较大的题目或教科书上的一课,进行全盘考虑,制定课出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的教学目的,本课题的计划以及各个课时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各课时上课类型和教学方法,本课题的必要教具。
(3)课时计划也称“教案”,是对每一堂课具体深入的教学准备。
课时计划往往是在写课题计划时一同编写的。
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一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其中,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此外,备课方式也具有教师个体备课和教师集体备课两种。
但这两种备课方式并不相互冲突,相反,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常常是可以有效结合在一起的。
教师个体备课有利于强化每个教师的备课体验和加大备课深度;教师集体备课则是同伴互助的一种形式,能够集教师集体之力量,进一步拓展备课的广度和深度。
集体备课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现实的途径之一。
二、上课的实施要求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前述的所有备课活动都是为上课前而组织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要上好课,就应当要了解课的类型与结构,明确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课的类型与结构(1)课的类型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有两种划分方式。
一是根据课堂教学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反映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有时一节课则需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根据一节课说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单一课就是完成单一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指的是一堂课内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在中学低年级比较常用。
(2)课的结构课的结构式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了解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质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①组织教学。
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②检查复习。
了解学生接受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③讲授新教材。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④巩固新教材。
使学生对新知识及时巩固,为课外作业做好准备。
⑤布置课外作业。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会独立学习。
实际上,任何一种课的结构在实际运用中,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
因此,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具体的课的结构的理解和设计,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简单化。
⑶课堂结构的改革与发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时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但是教师不能因为遵循这一结构而使课堂僵化,要打破凝固的课堂结构,注重对课堂结构的改革与发展。
在改革课堂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②关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③注重建立对话式的教学关系。
⒉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上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搞好课堂教学。
一堂好课有哪些要求?观点1:教师上课应该严格按课时计划进行,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案、照本宣科,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加以运用。
一般地说,要上好课,除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外,还应该达到下列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
教学目的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指标。
目的明确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教学目的要明确、全面、具体,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应兼顾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和培养思想品质。
二是师生双方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都应当明确,这有利于师生相互配合,使教和学共同指向教学目的。
三是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②内容正确。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
讲授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既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又要做到重点、难点和关键突出;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适当补充新的内容。
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方法恰当。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教师所选用的方法应符合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并善于根据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加以调整和变化。
此外,教师还应当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④结构紧凑。
课堂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教师应巧妙地安排课的结构,既有良好的开端,又有和谐、流畅的过程和完善的结尾;讲述、练习、演示、板书等环节要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并随着教学内容的需要由高潮起伏,富有节奏感;要科学地分配时间,按时进行教学计划的各个步骤,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不出现空堂和拖堂现象。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组织好教学,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使课堂教学始终有良好的纪律和秩序。
⑤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全面,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讲、写、画、演五个方面。
“讲”是讲话,就是要熟练地运用教学语言、有效地表达教学内容、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气氛。
“写”是指板书,即熟练地掌握板书技巧,遵循教学板书的基本要求,有效地配合讲授等活动。
“作”是指教态,要求朴实大方、自然优美,能促进教学内容的表达。
“画”是指能够准确、恰当地画出教学所需的图表、图形等。
“演”是指能够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文字、教具等进行演示,要求准确、规范、清晰。
⑥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教学时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其效果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方积极性水平。
因此,上课时,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按照计划积极实施、调控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创设民主合作、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程中的各项活动,动口、动手、动脑,对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做到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思维共振、感情共鸣。
⑦教学效果好。
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观点2:好课应该清新自然,充满时代气息,留有思考空间。
①课要保持清新自然。
一堂好课,不在于刻意制造什么,更不能做作,好比厨师烧菜,主要是菜能合人的胃口,好课也是如此,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
教学应该像生活,上课就是过日子。
一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②课要充满时代气息。
上课应是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协商、思维的碰撞。
好课应有民众的声音、社会的声音、世界的声音,还有学生的声音,这种课堂教学,才会生机盎然。
③课要留有思考空间。
教师讲话滔滔不绝,学生针插不进,这种课绝不是好课。
没有空间,就没有瞎想与深思,也就没有个性与创新,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韵味,留下创新。
观点3:好课应该做到“五个有”—心中有学生、有效率、有意义、有智慧、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