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管理学.ppt

体育管理学.ppt


第一节 管理科学的发展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前 2700年左右, 古埃及人胡夫金字塔 公元前 1800 年左右,古巴比伦的国王 “汉谟拉 比法典” 公元前 284 年,古罗马等级森严的中央集权帝 国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产业革命


亚当· 斯密
第一,劳动分工增加了每个工人操作的熟练程 度,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 的时间 第三,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有利于劳动 工具的 创新。他的这一观点,不仅符合当时 生产发展的需要,还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 的一条重要原理 罗伯特· 欧文 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了应重视人的因素, 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他认为重视 人的作用,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地位,也可以使 工厂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的客观 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程 序,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和 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 种资源的作用,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 动过程。
(二)体育管理的概念

体育管理是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 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 控制职能,协调各人的活动,发挥各种 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第二节体育管理的原则和原理
一、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系统管理思想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而且是 一个开放的系统,由相互依存的众多要素构成, 它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权变管理思想 对X问题,假如在F情况下,就采取Y行动;但 假如在G情况下,则采取Z行动”,其中F、G 就是影响管理活动的环境变量。
第四节 学习体育管理学的意义
一.管理的重要意义 1. 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 摸得着的手 2. 管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 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4. 管理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 化的关键。
二 学习体育管理学的意义
一 有效指导体育实践 二 推进体育改革 三提高体育管理效率和效益 四加强体育管理干部的建设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确立目标、制 定计划开始的,没有目标与计划的 管理是杂乱无章的管理。目标与计 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既为管理 确立了方向,又使管理有序地进行。
第一节 体育管理的目标

一、体育管理目标
体育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计划工作过 程的最初阶段。体育管理目标是指组织在一定 时期内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收到的效果。 第一,明确了组织的发展方向及组织所达到的 目的。 第二,表明了组织管理活动的时间界限和数量 上与质量上的要求,并明确了职责范围。 第三,目标由一系列的指标组成。 第四,管理活动的目的与评价活动标准的统一。

二、体育管理的过程与职能
(一)过程(PDCA) 计划 Planning 实施 Doing 检查 Checking 处理 Adjusting (二)职能 职能与职责 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
三、体育管理的因素及 相互联系
(一)体育管理的因素 主体方面的因素——人和管理因素(行使管理 权利者) 客体方面的因素——人、财、物、时间、信息 (非行使管理权利者,也即管理对象) 管理手段——管理法规、管理信息、管理工具
3 提高运用管理方法的能力与技巧

以开展一场网球赛,如何争取领导重视 为例
思考题
1. 体育管理有哪些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简述各种体育管理原理的概念和运用 3. 各种体育管理方法有哪些特点?如何运用各 种体育管理方法? 4. 在体育管理中如何引起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 视?

第二章 体育管理的计划职能

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系统原理是科学管理根本的、总的指导性原理; 人本原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力量源泉;动态 原理是现代管理的基础; 效益原理是现代管理的根本目的。 在管理过程中,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 以上原则,不断提高管理效益,有效地实现预 定的管理目标。

三 体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 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 霍桑试验 分为四个阶段:照明强度试验、 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试 验和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等人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的 主要论点是:人是“社会人”,提高工作效率 的关键在于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有良 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 存在,认为管理中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 用。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三).管理的基本特征 1. 目的性 2. 组织性 3. 人本性 4. 创新性(动态发展性) 5. 艺术性
(四).管理的二重属性
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一方面 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都需要管理, 它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主要取决于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因而 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 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 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 属性。 管理的两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 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第一流工人制” (3)标准化原理 (4)级差计件工作制 (5)“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7)采用职能管理制 (8)提出管理控制原理


法约尔
企业管理分为 6 种职能:技术生产职能,即设计制造; 营业购销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财务筹用 职能,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会计统计职能,编 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安全保护职能,保证员 工劳动安全和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控制职能,包括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二) 系统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三)系统原理应用的原则
1. 整—分—合原则 2. 相对封闭原则
二、人本原理
(一)人本原理 管理的核因素是人。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坚 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调人的积极性, 这也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流。 (二)人本原理应用的原则 1.能级对应原则 2.动力原则 (1)物质动力 (2)精神动力 (3)信息动力
(四)、经济方法 1. 调节对象的利益性 2. 调节作用的间接性 3. 调节手段的灵活性

4. 调节效果的平等性
(五) 系统的观点学习和掌握体育管 理方法

1 追求各种体育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整体效益 体育管理方法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应注重体育 管理方法的整体效应,如果某一机构、现象只 采用一种方法可能出现方法的单一应用倾向, 阻碍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节 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和方法
一、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系统的研究体育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 法的科学。 二、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哲学方法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系统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具体方法 其他方法:1. 历史研究法通过历史资料研究的 方法 2. 比较 3. 观察法 4.调查研究法 5.试验法 6.个案研究法
三 动态原理
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人、财、物、时间、信息 等管理对象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相应 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也必须随之而变化。 动态原理即指管理者根据管理系统的变化情况, 不断地对其管理活动进行调整,以实现整体目 标。
四、效益原理
(一)效益原理概述 效益原理是指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 高效益这个中心,科学有效地使用人、财、物、 时间和信息等资源,以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二)效益原理的应用

2. 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 需要层次全的需要 (3)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 决策理论学派 美国 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是由社会系统学 派衍 生而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特 经验主义学派 德鲁克和戴尔 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14 条原则:1、劳动分工 2、权利与责任 3、纪律 4、
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 按劳付酬的工资奖励制度 8、集权化 9、等级链 10、 秩序 11、平等 12、员工队伍保持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韦帕的管理理论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2 把握不同体育管理方法间的 互补与组合关系
行政方法有利于统一的管理,但需要法律方法来 保证正常的秩序; 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结合所表现出的极大强制性, 又要靠宣传教育等灵活性较大的方法来协调; 经济方法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和自发性,需要同意的方针、政策做指导,需 要一定的行政措施来保证; 教育方法行之有效,但需要其他方法的支撑,否 则难以发挥作用。



2. 体育管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二、体育管理目标的类型
1. 体育管理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 体育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体育发展战略研 究中重要的、根本的内容,关系到体育 事业的发展与成败。各级各类体育部门 制定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方向性、决定 性的作用。 战术目标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 体现奋斗的原则和步骤等要求的目标。 它服从于战略目标 。

(一)、行政方法 实质是通过体育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 行管理,它突出调的是职责、职位而不是个人 能力和特权 (二)、法律方法 它既包括国家正式颁布的法规,也包括各级政 府机构和各个管理系统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应 的各种体育规范。 (三)、宣传教育方法 1. 先行性 2. 滞后性 3.疏导性 4. 灵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