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2012年3月24日上午,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的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祭拜黄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对祖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和坚守B.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祭拜黄帝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2012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D.2012年祭拜黄帝的主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故B正确。
传统文化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排除A;传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但不能说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C错误;D 说法错误。
答案:B2.西藏自治区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推进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实现了文物建筑单位消防安全“技防”和“人防”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极大改善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环境。
之所以重视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是因为传统建筑是()A.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体现B.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形式C.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D.凝固的艺术,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形式。
A、B、C说法错误,D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D3.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这使我们面临艰难的文化选择,特别是在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方面。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继承发展,各有所重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博采众长、兼收并蓄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③正确,故选A。
答案:A2012年7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冰城夏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举行。
回答4~5题。
4.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两岸同胞只有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奋斗目标,才能真正成为不可割舍、相互扶持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能真正具有旺盛的生机活力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讲话指出了()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④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材料强调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与题意无关。
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故③表述有误。
答案:B5.与会人士提出,积极鼓励两岸加强人文交流,共同研议通过教育文化交流和大众传播媒体,推动社会教育,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优秀传统。
这表明()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材料强调了大众传媒、教育等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故②③符合题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等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①说法不妥;中国古代文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故④说法错误。
答案:C6.漫画《“名”声在外》告诉人们()A.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B.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C.要重视文化遗产对文化的传承作用D.要重视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解析:漫画反映了某些地方为了追求文化的商业价值,盲目开发缺少内涵的文化景点,故D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7.2012年5月18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要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我国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
下列关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科技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②科技进步将推动新的传媒出现,新的传媒会很快取代传统媒体③科技发展能丰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④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故①错误;②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④正确表述了二者的关系。
答案:C8.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到2017年,要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科技教育中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坚持教育优先,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的文化原因在于()①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②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最关键因素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④优先发展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A.③④B.②④C.①④D.①③解析:教育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最关键因素,故②应排除。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故④错误。
①③都正确表述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故选D。
答案:D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于2012年9月5日在山东枣庄开幕,这是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文化交流盛事。
据此回答9~10题。
9.之所以要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A.传统文化都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变迁,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B.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面继承解析:A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举办此次活动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这体现了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故B 符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看待,而不是全面地继承,D说法不科学。
答案:B10.下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有()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题,根据课本知识可知,①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为C。
答案:C11.“洛阳水席”作为洛阳地方特色,与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
洛阳真不同饭店在继承水席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摒弃汤水过多、用材简单的做法,增加了海鲜、甲鱼、蛇羹等原料,提升了水席的档次,并大胆融入牡丹元素,推出牡丹水席宴,使洛阳水席焕发新的活力。
这说明()①传统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要继承和发扬②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③顺应时代变迁的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革故鼎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洛阳真不同饭店在继承水席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大胆改进,并融入牡丹元素,说明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变迁,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②与题意不符。
答案:B12.2012年8月,有着千年历史的绍兴开元寺大殿被开发商拆得只剩下骨架,对此无数绍兴市民和专家感到十分惋惜。
在开发和保护上面,文物并不是“绊脚石”,我们应该明白历史建筑一旦被毁灭,将永远消失。
这启示我们()①文化的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文化与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在开发和保护上面,文物并不是“绊脚石”,说明文化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③符合题意;历史建筑一旦被毁灭,将永远消失,说明我们要重视传统建筑的作用,④符合题意;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
解析:此题的答题角度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故此题首先要考虑教材中有关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内容有哪些;其次注意分析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去筛选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最后注意将筛选出的知识点与材料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论述。
答案:①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措施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除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利于通过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
14.2012年7月19日,“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在山东邹城市成功举办。
来自济宁12县市的数十名农民工子女来到孟子故里邹城市,参观游览了孟庙孟府景区,并在孟府习儒馆聆听国学讲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农民工子女传统文化素养,让农民工子女在游历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汲取营养,以激发其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
同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1)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说明“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的意义。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解析:第(1)问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分析这一活动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即可。
第(2)问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走近孟子感悟儒学”农民工子女修学游活动,有利于弘扬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农民工子女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此次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民工子女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增强农民工子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①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