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富有灵动的生命
摘要:语文课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语文课堂又是富有艺术性的课堂,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课堂中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完成新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学课堂,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思想的殿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在认知、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性或互补性,相互间会产生相互依存感。
学生在参与、探究、动手过程中相互理解、分享快乐、相互安慰等情感交流,促进他们在各个层面上发生着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信念等积极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教学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一系列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良好的课堂言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言语环境,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
高。
在课堂中,只有当学生随你引而发,随你促而思,随你问而答,随你感而染,随你赞而美,随你逗而乐,随你悲而恸,随你令而行,随你禁而止时,才能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的最大默契,达到师生之间心灵和情感的真正融合。
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特别是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促使思想不集中的学生注意听讲。
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则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描述,侃侃而谈的说明、推理,都会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除了获取知识,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推断能力、想象能力、辨析能力等都将在教师正确的语言的指引下的到提高。
另外,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美、准确,也将激励和促进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如情绪、情感、兴趣、爱好、意志、行为、习惯的发展,最终将激励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的导入,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也一样。
语文教师是否能一下子住学生的心,一节语文课是否吸引学生,导入往往起关键的作用。
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使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精心的导入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而且启迪学
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
课堂的导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设计了《新闻联播》的形式导入:“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大宋王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现在播报大宋王朝第001号通缉令。
犯罪嫌疑人鲁达,身材高大,方形脸,有络腮胡,现逃逸在外,望知情者到当地衙门举报,有重赏……”这样导入后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理清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的形象,进而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又如《万紫千红的花》一课的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看,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的设疑导入,能让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激发他们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了。
三、课堂教学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除传授知识外,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就是良剂,它可以给学生注入兴奋的“活水”。
教师讲解中的科学观点、正确思想会在学生的“乐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无限潜能。
教师在设计所讲解的课文内容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充分把握讲解的内容,同时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人”,深入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在讲解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
出,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精巧,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教授这一课时,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我就有感情作示范朗读,在充满深情的讲解中让学生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相融合所营造
的别具一格的意境,这样也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抒情性,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理解萦绕在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的“自留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适时地提问。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获得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并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同时,学生在准备回答提问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在回答提问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变色龙》一文时,可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容易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
最后,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环环相扣的设问,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能让学生深入思考,然后得出结论而获得知识,从思考问题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又是灵活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探究过程中分享学习的快乐,获得情感的体验,让课堂成为展现他们生命活力的场所。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2007年第8、10、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 2009年第5、9期《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8、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