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教科书该课内容缩略图: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2、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学生每人一份:一副三角板、直尺、量角器、铅笔、白纸、彩笔、活动角、纸量角器。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活动: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一下身体,随便做做运动。


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在伸懒腰,有的在做体操,有的在摆酷……
这时教师选择肢体动作有很多明显角的同学,让他的动作定格。

师:“我发现他身上有很多数学知识,你发现了吗?”
生:“他身上有很多角,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师:“还差一种什么角?”
生:“周角。


一、问题导向,激活经验
师:“你能分别画出这五种角吗?在画得时候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学生用三角板画角,师抽生板演。

师:“这些角中,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是一定的,那你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哪些度数一定的角呢?”
生1:“可以直接用一个三角板画出30°、45°、60°、90°的角。


生2:“用一副三角板拼起来,可以画出75°、120°、135°、150°、105°的角。


生3:“可以用三个三角板画出165°的角。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板画出一个60°和105°的角吧。


学生对来自同伴的这些创意很乐意去完成,学生完成后抽生说一说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能利用三角板上的角或拼成的角,沿着这些角的两边画出了度数一定的角,真了不起。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40°的角吧。


学生都拿起了手中的三角板,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拿着笔比划,似
乎有了方法,可最后又无奈地放下了。

生:“老师,用三角板没法画,怎么办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提供的学具,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课前已把学具下发给了每个学生)
这时,学生开始仔细地观察学具,渐渐地,有些人的眼睛亮起来了……,一段时间后,学生有所动、有所思了。

二、建构丰富且典型的直观表象,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出角的画法。

教师巡视,并参与一些小组活动,大约5分钟后,组织反馈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成果和大家分享?”
生1:“老师,我们是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出了一个40°的角,把量角器放在下面,活动角放在上面,固定住角的顶点及一条边,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一条边和0刻度线对齐,转动另一条边到40°刻度线,就是一个40°的角。

(边说边投影展示) 师:“那怎样画出40°的角呢?”
生2:“老师,我觉得可以沿着活动角的两条边画在纸上就是一个40°的角。


师:“这个办法不错,先利用活动角摆一摆,然后再沿着活动角的两条边描出来便是一个40°的角,怎样检验你摆得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量角器检验。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3:“老师,我们小组是在纸量角器上画的,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顶点,先沿着0刻度线画出角的一条边,再找到40°刻度线画出另一条边,就画出了一个40°的角。

” (边说边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个办法再画出和他不一样的也是40°
的角呢?”即
师:“在纸的量角器上直接画出40°的角,实际上是应用了“叠合——相等”的思想。


生4:“老师,我们是直接用量角器画出的40°的角。

先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量角器4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再把这个点和射线的端点连起来就画出了一个40°的角。

”(边说边在投影上演示)
生5:“我们是这样画的:先画一个点,作为角的顶点,再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顶点重合;然后在量角器0刻度线的地方点上一个
点,40°刻度线的地方也点上一个点;最后从顶点出发,分别通过刚才新记的点,画出两条射线。

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40°的角。

”师:“刚才这两个小组直接借助手中的量角器就画出了40°的角,真了不起。

通过刚才画角,你认为哪种画法比较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吗?“
学生一致认为生4的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准确、方便,容易操作。

师:老师也想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画一个40°的角,能教教老师吗?
生说师画,边画师边梳理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射线; 板书:画射线
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板书:对点对边
3、在量角器4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板书:找数描点
4、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板书:画射线
5、最后标出度数。

板书:标度数
这就是角的画法。

板书课题:角的画法
师:“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再画一个其他方向的40°的角,边画边说一说画法。


抽生板演。

师:“今后在画角时,你还想提醒大家应注意些什么呢?”
生1:“量角器的中心点一定要和射线的端点、零刻度线和射线对齐。


生2:………
思考与感悟:
“角的画法”一课教材上只是呈现了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按老教法老师只要教给学生如何用量角器画出一个40°的角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然后可以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而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成为一名熟练的技工,而心智得不到开发,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得不到落实。

如何激活教材,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呈现生动、多样的形态,使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怎样体现学生的探究?如何实现有效的探究?我在思考着………
一、开发教材,为学生搭建新知迁移的脚手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创造方法。

但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用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指定度数的角”这一活动应运而生。

这一开放性活动,激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悟了画角的实质:先找到一个对应的已知度数的角,再画。

知其所以然了,更复杂的探究活动就有了方向:找到量角器上40°的角,先用活动角摆一摆,再设法把他画到纸上去,直接在纸量角器上画出40°的角,再借助量角器画出来。

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才能找到新知建构的生长点,才能巧妙地使学生的
新旧知识迁移顺利发生,从而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成为可能。

二、开放时空,促进学生主动感悟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挥、探究、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

“让我们来画一个40°的角吧!”挑战性的问题一抛出,刚刚热烈的课堂安静了,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不得”的境地。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提供的学具,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看到了量角器上的40°的角,学生自己找到了画角的好帮手——量角器。

寂静之后的课堂,充满着思维的碰撞。

在相互的启迪中,巧妙不一的各种方法诞生了。

学生享受了自主感悟、发现、创造的快乐,课堂也因此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