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呈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成为中学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方面。

但在这方面,人们以往更多的是从认知维度上着眼,着重从如何提高教材的可懂度上探索教材处理策略,在情感维度上研究较少,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抗日战争》一课的教材处理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师教材处理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抗日战争;处理策略新课程改革对于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定位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策略应当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来展开。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史方式编撰,在体系的构建上,既保持了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了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了基础性、时代性的特点,力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拘于篇幅等原因,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并且在初中教材提供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理性知识的内容,这些无疑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缺陷,也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师在执教中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丢失掉蕴含在历史教学中的精髓,成为干巴巴的历史说教。

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通过适当补充素材、统整内容、创设情境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引发感悟,最终获得历史意识,丰富人文素养。

下面笔者仅以自己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ⅰ《抗日战争》一课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为例来探讨教师教材处理策略。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内容,上承近代列强对中国人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历史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过程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下启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ⅰ以政治文明为主题,因而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将其定位为: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2010年中日关系遭遇多事之秋,先是9月7日两艘日本巡逻船在相关海域先后冲撞中国渔船,随后日方非法扣押中国渔船并抓扣中国船长船员事件,继而有日韩美在我国黄海海域进行联合军演等系列事件,激起了民众的无比愤慨,血气方刚的中学生更是摩拳擦掌。

当时不少学生通过网络筹划游行示威活动。

日本侵华战争中制造的种种暴行一直是我们民族集体潜意识中的一种伤痛。

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教育的目的至关重要。

教材对于这一节内容编排主要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三个方面入手。

这一课的教学如果简单理解为在获取并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势必会激发学生更加浓烈的仇日情绪,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从中获得必要的历史意识是我在教材处理中考虑较多的问题。

我最后确定的教学目标为: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战争不同阶段、不同战场不同特点及战争对于人性的毁灭、抗战胜利的原因分析等的理解,同时通过视频、图片、表格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发感悟,通过提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的合作与探讨方式阅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最后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历史意识,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共同抗战的结果、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战争的残酷性、抗战胜利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国际地位等,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并思考在记住了日军的这段罪行后我们该怎么办,分析抗战胜利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等,明白任何时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采取了如下步骤:1.导入。

用了一段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大屠杀中两个魔鬼最后比拼刀劈一位中国老人的视频,并且告诉学生我常常看这段视频,不是为了喜欢而是为了记住,因为这个片断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同时也记住这样一场战争——抗日战争。

2.呈现事先准备好的同学关于抗日战争了解现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告诉学生我们要记住这场战争,让它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牢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

3.日本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教师呈现一组图片:日本政要高官参拜靖国神社图片、日本右翼势力为军国主义招魂图片及日本右翼势力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事实的图片与文字材料。

4.提出思考。

假如现在正在举行一场中日学生交流会,结合历史、面对今天、展望未来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5.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提纲分组学习。

第一学习小组任务:了解侵华日军的暴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了图片资料的补充:如南京大屠杀后的头颅场、731部队进行活体解剖工具的照片、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诗歌《凝视30万》等,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唤起学生对战争的情感体验。

第二学习小组任务: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战,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课本内容并结合同学们初中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比较我国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抗战路线、作战方式、地位等方面的特点,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整合本节内容中国抗战的主要史实,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抗战期间爱国华侨捐款抗日的图片资料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相关资料,说明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尤其是相持阶段及以后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抗日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学习小组任务:了解抗战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这一目中教材编排了百团大战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内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地位及中国抗战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但是与抗战胜利及其原因分析关联并不紧密因而调整至前一部分学习,而在此节中教师补充了朱德“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及中国战场转入反攻各战区兵力对比表、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及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的视频、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损失表等,帮助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既看到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意义,也对苏美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有了认识,此外从抗日的正义性分析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并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并从抗战的胜利增强了人民民主自由独立的追求、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等分析其对于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促进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

6.设置两个综合探究环节。

其一,教材学思之窗中一组图片对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穿插在前三个环节中会干扰学生对于抗战整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因此我在自主学习后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环节:出征前一个日本家庭其乐融融的气氛中那位慈祥的父亲,到了中国战场却成了杀人取乐,拎着头颅照相留念的恶魔,是什么原因让人变成了野兽?讨论中同学们有的说:这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有的说:战争也给他们的家人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有的说:战争结束后他们一定遭受自己良心的谴责等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他们毁掉的不只是别人的家园,还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师提供一位日本老兵的忏悔日记的补充材料,再一次体验战争的残酷,从而树立了学生对于战争的责任观。

其二,根据课堂上学生情绪体验设置一道综合题: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

“落后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请思考:为什么近代史上发生的战争大多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却能赢得胜利,原因何在?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百年屈辱史中你能得到哪些感受?在记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这段罪行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捍卫国家利益?你觉得在当今形势下我国应当如何处理和日本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对战争胜利的原因从内因到外因进行分析归纳,有的同学谈到了以后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让我们永远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其中不少同学在讨论中谈到了当今爱国的方式,自然地把同学们带入了当前的任务与未来发展的话题中,还有同学在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特点后,提出理性爱国的话题。

我想说的是维护国家利益更多的时候要从小事做起。

同学们应该明白在某种情况下你就代表着你的祖国的道理。

这节课上完后同学们脸上显得很凝重,听课的老师也从中有很多的感慨,我想我的教材处理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

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历史学习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距离,让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去真切地感受;其次,通过学习知识引发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与感悟,并与自身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再次,将历史学习与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联系起来。

在他们面前呈现的不是干巴巴的知识,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演绎生命的灵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呈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成为中学教师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方面。

但人们往往更多的是从认知维度上着眼,着重从如何提高教材的可懂度上探索教材处理策略,其实情感维度在很多的时候会起到促进学生乐学、想学,从而超出预期效果。

本节课的教材处理中我采用的策略首要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要求的达成。

根据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内容的选取,呈现的先后顺序、在场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的合理利用等。

其次,在使用教材中合理内容并进行适当整合,使之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完善优化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再次,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学习者与教师的情感因素。

最后注意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为学生的学习最终是为了丰富素养、提升文化内涵,并通过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增强学习生活的幸福感。

教材处理无定法,需要教师因时、因地制宜,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科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丰富,把握课程目标的方向,创造性地艺术地处理教材,采用可操作化策略、心理化策略、最优化策略优化整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接受并内化,从而让中学历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我民教育出版社,2003(11).[2]齐世荣.略谈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方法的几个原则.课程·教材·教法,2010(6).[3]臧荣.历史必修ⅰ.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超出预期.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5]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2000(1).(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九方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