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
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江天一①,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
少丧父,事其母,
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④,必
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
一⑥。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
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
以居⑨。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
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
①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
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
②徽州:清代徽州府,辖
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③具:通“俱”。
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④立
品:树立良好品德。
⑤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
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⑥试:指童生岁试。
⑦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⑧败:破、坏。
⑨躬
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
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
具。
此作动词用。
⑩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12)敝盖:破伞。
(13)自若:
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
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
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
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
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
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
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
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
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
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二、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
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