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原文】江天一①,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

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④,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一⑥。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

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以居⑨。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

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①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

②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③具:通“俱”。

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④立品:树立良好品德。

⑤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⑥试:指童生岁试。

⑦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⑧败:破、坏。

⑨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

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

此作动词用。

⑩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12)敝盖:破伞。

(13)自若: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二、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三、桑怿传原文与翻译【原文】桑怿传(节选)欧阳修(怿)又闻襄城有盗①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②……怿虽举③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

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粟④尽乃止。

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盗:靠打家劫舍为生的人。

②尉:职责是管理治安。

③举:参加科举考试。

④粟: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译文】桑怿听闻襄城有十多个强盗,独自一人拿着一把剑去了,杀了几个,其余的都被活捉。

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将此事上奏到朝廷,桑怿被任命为郏城尉......桑怿虽然参加过科举中的进士考试,而学问却不怎么样,但是他的行为举止都符合书中的道理,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的很多。

桑怿在雍丘暂住的时候,遭遇了大水灾,家里有二廪粟,准备载到船上带走。

见到有人靠步行避水,于是扔掉了粟,把船用来载人。

见到老百姓遭遇荒年,就把和他是同一个里的人聚集在一起供养他们,知道自己的粟吃完了为止。

桑怿善于用剑和铁简,力气比几个人的力气合起来还大并且很有谋略。

四、李存审出于寒微【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子孙皆诺。

【注释】1.出:出身。

2.寒:贫困。

3.微:地位低下。

4.少:年轻时。

5.去:离开。

6.乡里:此指家乡。

7.极:达到。

8.出:脱离 9.破:剖。

10.镞(zú):箭头。

11.凡:一共。

12.授:授给,给予。

13.诺:答应。

14.出:出身。

15.提:带。

16.镞:箭头。

17.藏:收藏,保存。

18.命:命令。

19.尔曹:你们。

20.膏粱:膏,肥肉。

梁,精米。

表示精美的膳食。

21.皆:都。

【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曾经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一百多次了。

”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贮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孩子们都同意了。

五、陆元方卖宅【原文】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置。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译文】陆少保,字叫元方,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陆家人要接受钱款,买者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买者听到后,立即推辞不买了.小辈们因此埋怨起来,元方说:“(你们)不能这样,这是欺骗别人.”六、郭汲守信【原文】汉,郭汲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

素结恩德。

后行部至西河。

儿童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

问使君何日当还,汲计日告知。

既还,先一日,汲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而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译文】汉朝的郭及,字细侯,是茂陵人。

他官拜并州太守,一向广施恩德。

他(郭极)做并州牧时,到任不久巡行部属,到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官名,类似于今天的随行秘书)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七、《邓攸弃儿保侄》【原文】邓攸,晋人也。

有弟早亡,唯有一儿,曰遗民。

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城,掠牛马。

邓攸挈妻子亡。

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

今担两儿,尽死。

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

”妻涕如雨。

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

”妻从之。

(选自《晋书.良吏传》)【注释】1.唯:只,只有。

2.谓:对……说。

3.挈:携。

4.亡:逃亡。

5.毋:不要。

6.值:遇,遇到。

7.担:挑。

8.从:听从。

9.迫:逼近。

10.壮:年轻。

11.怀:带着。

12.但:仅,只是13.亡:死。

14.胡人:匈奴人。

15.京师:京城。

16.莫若:不如17.尚:还。

18.孥:儿女。

19.贼:入侵者。

20.走:逃跑。

21.涕:眼泪。

【译文】邓攸是晋国人。

(他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只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遗民。

那个年代,正遇上动乱,匈奴人入侵首都,抢夺牛马。

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到他乡。

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

(在这种情况下,)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他)只有遗留下来的儿子。

现在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

不如我们舍弃我们的孩子,带着(我弟弟的儿子)遗民逃跑吧。

”妻子听后泪如雨下。

邓攸(便)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

”妻子也就听从了他的话。

【古今异义】1.妻子:妻子和孩子.2.“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文中指“眼泪”,而“鼻涕”在文言文中用“泗”表示。

八、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

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

”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单字解释】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朝士:中央官员; 同列:同事;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佯:假装;闻:听见;令诘其官位姓名,令:让;诘:询问;悔不穷问,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蒙正遂止之,遂:迅速;止:制止;一知其姓名。

一:一旦;时人皆服其量,时:当时;皆:都;量:肚量;九、范仲淹罢宴【原文】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办酒,未举觞(shang),见缞绖(cui die)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i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皆所未具。

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十、直躬救父【原文】(选自《吕氏春秋》)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

直躬者请代之。

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如无信。

【注释】①谒:告发。

②上:君主,这里指荆王。

③直躬:人名。

④执:这是指抓获。

⑤诛:杀。

⑥.之:直躬的父亲。

⑦信:诚实⑧【若】在有的版本里为【如】⑨且:既。

【译文】楚国有一个名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直躬将这件事报告荆王,荆王派人捉拿直躬的父亲并打算杀了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