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世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

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

果哉?子贡曰:“夫子盖少贬焉?”子曰:“而志不远矣!”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

学者之为,道也。

不容于世,亦宜矣。

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

孔子不悦桀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以此知子之执也。

孔子自云:“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

楚令尹子西曰:“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

”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

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

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

所言不一,所执亦异。

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

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

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

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

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

司马迁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

可能原意是要体现孔子的博学多闻,但说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

另外“有隼集于陈迁而死”一节也有些离奇。

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

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

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

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

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

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

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

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

”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

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

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

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

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

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

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

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

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

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

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

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

弟子们让孔子快跑。

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

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

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

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

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

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

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

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

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

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孔子世家读后感。

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

权奸害国,朝代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

《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

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

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

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孔子,倡举仁政。

以德育民,主张仁爱,推崇礼乐,和谐大同。

伟大之举,令人嗟叹!叹惜孔子,生于乱世。

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孔子,辛劳一世。

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

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

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

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孔子,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

催人泪下,太山环乎!梁柱摧乎!哲人委乎!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孔子,名垂千古,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

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

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

”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

(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

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

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

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

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明岁,子路死于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

谓孔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