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实验一 凝集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实验一 凝集反应
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NS+伤寒杆菌
诊断血清+伤寒杆菌
轻摇玻片1-2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对照侧——均匀混浊状;
试验侧——乳白色凝集块(阳性); ——均匀混浊,不出现凝集(阴性);
对照侧、试验侧均出现凝集,为自凝。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原理】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的待检血清混合,静 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抗原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 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实验方法
1
23
4
5
② 待测血清
弃掉
0.5
6
①NS
0.5ml 0.5 0.5 0.5 0.5
00.5.5ml 00.5.5ml 00.5.5ml 00.5.5ml 00.5.5ml
0.5
③ 灭活的伤 寒O菌液
5滴
5滴 5滴
5滴
5滴
5滴
抗体稀释度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管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要求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前做好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三、示教的实验要仔细观察,联系有关理论积极思考。 四、认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原理,得出可能的结 论。若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合时,要加以分析讨论,以逐 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实验课后,须按时按要求递交实验报告。 六、防止发生各种事故。
实验预期结果
上清
沉淀
清亮
大的凝集块
轻度混浊
大多凝集管底
中等混浊
小、部分凝集块
混浊
很小的凝集颗粒
与对照相同
无凝集现象
凝集程度 ++++ +++ ++ + -
管底沉淀 凝集程度
效价
最高稀释比例
待测血清的滴度
2.试管法凝集试验
效价(滴度)的判定: 产生明显凝集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 中所测抗体的效价。 • 效价愈高,表示血清中所含该抗体愈多。 • 如血清的最低稀释度仍无凝集,或血清效价低于1:80 ,则为阴性,应报“<1:80”; • 如果血清的最高稀释度1:1280仍呈“++”或更强凝集, 则血清效价应报“>1:1280”。
实验室规则
一、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二、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必要的文具应放在抽屉 里,个人物品如书包、衣物等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三、用过的滴管、玻片等器材,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实验完毕,应清理桌面,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五、值日生负责整理清洁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六、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室外。
阴性对照孔应呈均匀乳状,不凝集。 左侧在3min内有清晰凝集者为(+),不出现清晰 凝集者为(—) ,阴性者ASO≤250IU/ml。
待检血清1滴
溶血素“O”1滴
生理盐水1滴
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
玻片法凝集现象
的结构互补性。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1.原理 2.特点
• 高度特异性 • 表面可逆性结合 • 可见性反应需一定条件
AgAb比例、温度、电解质、pH值、时间
抗原抗体比例对反应现象的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优势:
①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②用清学试验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载 体颗粒(如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颗粒等)表面,使之 成为致敏颗粒,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 并在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的现象。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将待测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先行混合并作用一段时间, 再加入相应致敏载体悬液,若待测抗原与抗体对应,即 发生中和,不再与致敏载体发生凝集,出现凝集抑制现 象被抑制。
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物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 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抗原抗体反应分为: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特 异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材料:诊断伤寒H菌液 、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1:20稀 释、生理盐水
小试管、试管架、吸管等。
2.试管法凝集试验
方法: (1)取洁净试管6支列于试管架上,依次编号。 (2)每管内加入0.5mL生理盐水。 (3)吸取待检血清0.5mL加入第1管,连续倍比稀释 到第5管。从第5管吸出0.5ml弃去。第6管为对照管。 这样从第1管至第5管的血清稀释度为1:40,1:80,1 :160,1:320,1:640. (4)每管加入诊断菌液5滴,摇匀。 (5)置37 ℃24h或52℃约1h后,观察结果。
1.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抗“O”试验
【原理】在受检血清标本中,加入溶血素“O”致敏的 胶乳试剂反应,如标本中含有高单位抗体,可出现清晰 而均匀的凝集颗粒。
试剂:ASO胶乳试剂、待检血清、双凹玻片、滴管、 生理盐水。
2.抗“O”试验
方法: (1)在右侧中加生理盐水1滴,在玻片左侧内加待检血清 1滴, (2)加溶血素“O”致敏胶乳1滴,混匀,再连续缓慢摇 动3min。观察结果。 结果:
目录
概述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二、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题目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材料 5.实验方法 6.实验结果 7.分析、讨论(占30分)
实验目的
熟悉抗“O”试验原理、结果观察及临床应用 。
概述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1.原理
抗原决定基(表位)与抗体的CDR之间
包括: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 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一、直接凝集反应
1.玻片法凝集反应 定性,常用于病原菌的鉴定及分型、
人类ABO血型鉴定等。
2.试管法凝集试验 定量,如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
验等。
1.伤寒杆菌的血清学鉴定
材料:伤寒杆菌培养物,沙门菌属多价诊断血清,NS、
彻底混匀
④
52℃, 1h
2.试管法凝集试验
结果:
先观察对照管,应无凝集现象。 “++++” —细菌全部凝集,液体清澈,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 “+++” —细菌大部分凝集,液体澄清,管底明显凝集物。 “++” —细菌部分凝集,液体半澄清,管底有明显凝集物 “+” —少量细菌凝集,液体较混浊,管底少量凝集物。 “-” —液体混浊,细菌无凝集。与对照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