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雨》《哈姆莱特》导学案 教师版

《雷雨》《哈姆莱特》导学案 教师版

高考名著阅读之《雷雨》知识链接:【原作者】曹禺【主要人物】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周蘩漪——其妻,35岁周萍——其前妻生子,28岁周冲——蘩漪生子,17岁鲁侍萍——朴园妻子,某校女佣,47岁鲁贵——周宅仆人,48岁鲁四凤——鲁贵与侍萍女,18岁,周宅使女。

鲁大海——朴园与侍萍之子,煤矿工人,27岁。

部分人物形象解读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的两面性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

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

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

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

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朴园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贪婪、残忍。

强迫蘩漪喝药:专制、冷酷。

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虚伪、狡诈。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

【可能考到的问题】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答:怀念是真实的。

要点:①两次婚姻都不如意,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②急于了解当年的情况,想为侍萍修墓。

怀念又是虚伪的。

要点:①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想把好永远打发走;②维护家庭地位,保护“好父亲”的嘴脸。

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已经投河死去的侍萍,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侍萍。

当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出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2.阅读剧本中周鲁重逢的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周鲁重逢时,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无锡“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时,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答:这是周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惠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这是周虚伪、圆滑的表现。

⑵鲁侍萍在听到周朴园上述话后的反应是什么?有什么目的?答:鲁侍萍立即详述了“梅小姐”(自己)在三十前的一个年三十夜里怀抱着刚生的孩子投河自尽的悲惨遭遇,目的是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⑶当周朴园得知姓“梅”的小姐(即鲁侍萍)还活着时,一脸“惊愕”,这说明了他什么心态?答:侍萍还活着,是他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对他构成威胁,影响他的名誉和地位。

⑷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

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3.作品塑造周朴园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呢?答: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

4.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答: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5.如何理解侍萍拒收周朴园的钱?答: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

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

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

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出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的蔑视和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

6.繁漪是否是个坏女人?答:她在道德上,是个有污点的女人。

在精神上,她受到周朴园的禁锢,炽热的情感在这种文明而野蛮的统治下变得病态,这就造成了她近乎变态的反抗,她绝不因任何的条件而改变自己的情感寄托,她不把感情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相反地,她把与周萍的关系当作生命的全部。

7.“雷雨”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⑴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⑵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⑶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8.《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非常丰富,请举出一个细节说明其主要性格特征。

答: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周朴园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贪婪、残忍;强迫蘩漪喝药;专制、冷酷;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虚伪、狡诈。

8.现代话剧《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谁?在剧中这个人物和周萍、四凤是什么关系?从故事情节看,周萍和四凤是怎样死的?答:繁漪。

她和周萍表面上是继母和儿子的关系,实际上是情人关系;她和四凤表面上是主仆关系,实际上是情敌关系。

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触电身亡。

9.在《雷雨》第二幕侍萍与周朴园重逢的这场戏里,侍萍对于自己的身份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身份?答: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暴露她的身份的地方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与周朴园的关系的细致述说,对绣着梅花的衬衣的熟记。

10.请简要说说你对蘩漪这一形象的看法。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哈姆莱特》导读一、情节1、深夜显幽灵。

2、先王揭阴谋。

3、装疯伤情人。

4、演戏巧试探。

5、寡断失良机。

6、误杀情人父。

7、海上得脱险。

8、情人断芳魂。

9、墓地起冲突。

10、悲情大结局。

丹麦王国年轻有为、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希望的王子哈姆莱特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狄斯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狄斯趁老哈姆莱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入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

老哈姆莱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

哈姆莱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

一天,他去见自己的恋人首相的女儿奥菲利娅,他又想求爱又想复仇,行为怪诞。

奥菲利娅把王子的情况告诉了首相,首相又报告了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试探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

哈姆莱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戏,内容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一个近亲在花园里毒死,不久这个凶手还骗取了公爵夫人的爱。

戏演出时,他在旁边注意观察克劳狄斯,见克劳狄斯坐立不安,中途就离去。

哈姆莱特确认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定复仇。

一天,克劳狄斯独自一人忏悔,哈姆莱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

克劳狄斯派王后劝说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与母亲发生争执,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的首相。

克劳狄斯以首相的儿子要复仇为由,要将哈姆莱特送往英国,准备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识破克劳狄斯的诡计,中途返回丹麦。

当时,奥菲利娅受刺激发疯,落水身亡,哈姆莱特回国时,正赶上她的葬礼。

克劳狄斯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同哈姆莱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

哈姆莱特第一回合获胜,克劳狄斯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莱特没喝。

哈姆莱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国王原准备给哈姆莱特的毒酒喝了下去。

决斗中,哈姆莱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

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狄斯,自己也毒发自亡。

二、人物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

A、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B、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事情,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C、哈姆莱特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判断也很准确。

但是,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

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D、由于克劳狄斯想借英王之刀杀人,引出了哈姆莱特将计就计,粉碎敌人阴谋的情节,这又充分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和勇敢。

在经历了所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哈姆莱特的内心已然渐渐成熟,内心的平静已重新恢复,他沉着应战,显出了一个成熟思想家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