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全球化早已惠及浙江,尤其相比其它省份浙江是茶叶出口大省,它的兴衰关乎整个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
所以,解决浙江茶叶生产和出口中的问题就具有示范意义。
本文考察了浙江茶叶的本地发展和出口概况,发现本地茶叶市场和企业的基础产业和设施教完善,各种茶公司非常多。
通过SWOT分析模型可知,浙江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国际品牌凤毛麟角,还因为价格低经常遭受绿色技术贸易壁垒,让浙商和茶农蒙受损失。
本文提出了要重视茶文化的传播和注意茶的保健作用,发展食品以外的行业,扩大产品销量。
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一、浙江应加强行业预警,切实提高茶品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二、树立国际品牌意识,做好品牌营销;三、巩固传统优势,加快产业化。
关键词:浙江茶叶;SWOT分析;国际竞争力;茶品牌一、引言浙江是产茶和出口茶叶大省,这种经济作物带活了浙江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像丽水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后去丽水的一个松阳县考察,发现近年来茶叶普遍种植,于是开始研究茶叶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
为的是探索一些切实有用的,适合浙江中小企业实行的措施。
根据swot分析模型,发现浙江茶叶的优势劣势等,据此提出了些减少贸易摩擦,树立品牌等的具体措施。
真正解决问题才是为浙江茶叶出口注入的强心剂,保持活力的方法。
二、浙江茶叶的发展及出口概况(一)浙江茶叶的发展状况浙江是茶叶大省,其中的丽水,杭州及其周边等地有相当数量的茶叶。
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却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
总体来说,这几年的茶叶发展势头趋好:1、专业茶叶市场是外贸发展的原动力浙江有几个较大的专业茶叶交易市场:新昌浙东名茶市场(年交易额已达4个多亿元,以大佛龙井茶为主);松阳浙南茶叶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3亿元,以松阳银猴、香茶等名茶为主);嵊州名茶市场(年交易额也在3亿多,以越乡龙井为主);淳安千岛湖茶叶交易市场(以千岛玉叶、千岛银针等名茶为主);开化“龙顶名茶市场”(以龙顶茶为主)。
这些市场的活跃是浙江茶叶内贸和外贸发展原动力。
地方茶叶市场是地方茶叶的枢纽和中转站,不同品质的茶叶到茶叶市场会根据不同用途被分类,分销。
以松阳浙南茶叶市场为例,每到集市日就有很多农民卖家或者专收茶叶的农户拿茶叶到交易,一般以零售为主,如果品质好又适销对路,那就有机会大批买卖。
而这些从茶叶市场采购茶叶的买家又会根据不同途径分销出去,据悉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外销的——以中小卖家出口茶叶礼盒的居多。
2、茶园面积增大,经济作物带活地区经济根据CNKI的统计(图1.1),截止至2006年浙江茶园面积165.5千公顷1,并且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其中2005年至2006年增幅明显见长,可见近年来茶叶这种经济作物越来越受地方欢迎和重视。
以松阳实地考察为例,大片原来种植果园的农田变成了茶园。
截止2010年五月,松阳全县三分之一人口从事茶产业,茶叶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茶产业的发展,为解决松阳“三农”问题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8年,松阳茶叶面积只有1.7万亩、产量只有1100吨,到2010年,面积已经扩大到10.9万亩、产量增加到8725吨,分别增长了5.4倍和6.9倍,松阳一跃成为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
农民通过茶产业增收,据统计,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5258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
可见,茶叶作为地区的“民生产业”带活地区经济。
2图1.1 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2000年-2006年,单位千公顷)(二)浙江茶叶的出口状况1、浙江茶叶对全国茶叶出口影响大茶叶是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从古到今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名片产品之一。
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30.3万吨,同比增长2%,跃居世界第二出口大国,出口量仅次于肯尼亚,斯里兰卡出口量27.98万吨,退居世界第三。
据海关统计,2010年1—4月,中国出口茶叶数量为94,274.6吨,同比下降6.7%,出口金额22 784.0万美元,同比增长3.2%,平均单价为2,416.8美元/吨,同比增长10.7%。
3而截止2009年,浙江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仍列首位,可以说浙江茶叶的出口影响了整个出口状况。
与中国茶叶出口状况一致的是浙江也是以绿茶为主,浙江的十大名茶,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武阳春雨,松阳银猴等也基本都是绿茶。
2、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在最近几年,浙江茶叶屡屡遭受来自进口国的绿色壁垒。
欧盟与日本是中国茶叶是浙江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
近年来,具有世界第二大产量国的中国茶叶出口量大幅提高,对欧盟、日本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茶农、茶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保护本地的茶农、茶商的利益,自1999年以来,欧盟与日本出台了不少茶叶检测新标准以限制茶叶出口。
日本,涉及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从原有的83项提高到276项,并且部分农残项目改“茶汤检测法”为“全茶溶剂检测法”。
2008年8月,欧盟新的农药残留标准又出台,这意味着壁垒的又一次加厚,茶叶出口额不容乐观。
4贸易额的绝对减少使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农民增收受到影响。
三、浙江茶叶的竞争力分析——SWOT理论的运用(一)优势(Strength)分析1、生态条件适合种植各种好茶前文提到浙江的茶园面积不断增大,客观上丰富了自然资源,稳定了供货源。
浙江地处亚热带中部,东临东海,南靠武夷山,西邻皖赣,北接苏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省地形复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多丘陵缓坡,土壤为酸性红黄壤。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冬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强烈,年平均温度为15~18摄氏度,日照1800~2100小时,平均降雨为1100~1900mm,适宜茶树种植成长,当中包括十大名茶。
好的种植环境是保证自然资源的根本。
2、茶文化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在浙江这片奇川秀水里涌现出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陆羽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期间,因安史之乱一度隐居余杭将军山麓之泉畔(今属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所辖),明嘉靖(1528年)《余杭县志》、《双溪十景诗》等中对此均有述及,现当地确有俗称陆家井的陆羽泉,然陆羽在余杭著书一事缺少唐宋期间的重要材料作为佐证,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唐以后至清代的1200年间,共有茶书120余种,其中编撰者为杭州籍的有8人,茶书有10种。
如宋代钱塘人沈括撰有《本朝茶法》和《茶论》等。
3、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基本完成浙江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各地方发展茶产业提供可能。
全省各地有大小非常多的茶叶公司,茶叶散地数以千记,还有七个发展成熟的专业茶叶市场(主要几个已前面细数)(二)劣势(Weakness)分析1、出口茶叶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单一截止2011年8月,浙江去年虽然茶叶出口略有下降,但仍是国内产业出口第一大省,其出口量和出口额均超过50%以上。
从茶叶出口品种来看,绿茶出口量遥遥领先,占所有出口的七成以上;红茶和乌龙茶的出口量和出口额依次居二、三位。
花茶和普洱茶的出口也持续上升,并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五位。
5但是由于绿茶长期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导致浙江茶叶出口的茶叶结构不完善,出口品种也显得单一。
2、缺乏国际品牌,茶文化传播不够中国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名茶林立,但提起名茶品牌,却是寥寥无几。
虽然近些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在国际上享有名气的却是凤毛麟角。
“品牌”茶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的薄弱环节,中国茶叶进入了“有种类、有名茶、无名牌”的瓶颈时期。
而且在茶叶的国际贸易中,茶文化的传播没有受到重视,导致贸易产品特别是绿茶等优势产品的品牌张力不够,影响了茶叶的出口。
63、茶叶企业规模小,组织程度低我国茶叶行业普遍规模较小,特别是茶叶种植业。
很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用药随意性大,用药后的采摘间隔期也往往没有严格按要求执行。
在很多情况下,茶叶种植仅仅是家庭的一门副业!有时即使比较重要,也不占绝对地位。
这使得茶叶种植田间作业的时间安排往往从属于其他工作,而未能满足茶叶生产需要和安全卫生要求。
茶叶初加工企业也多半为私营个体性质的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无力对进厂鲜叶原料的农残等卫生安全指标进行管理和控制。
7这使得浙江茶叶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也是屡遭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1、饮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广泛被接受日本有茶道,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
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好饮红茶,非洲国家多爱好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饮茶习惯的确立,为茶叶贸易开辟了直通车。
2、茶的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同现代医学证明饮茶有助提神益智、保护牙齿、滋补营养、减肥健身、解毒利尿、降胆固醇等功效。
尤其绿茶的抗衰老、瘦身减脂、防癌、抗菌、美白的作用更是被广大女性消费者所喜欢。
绿茶也因此在美容瘦身行业大展拳脚。
所以,茶叶的保健功能开发有助于开发新产品,扩展贸易。
(四)威胁(threats)分析1、国际市场茶品牌响亮,抢占中国茶品牌市场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中,可乐品牌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咖啡品牌有雀巢、麦斯威尔,世界茶饮料第一品牌被公认为立顿。
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
立顿进入中国后,在为中国茶业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8目前,立顿茶叶已经抢占了近80%的市场份额。
另外,中国茶的世界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如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产茶国,这些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远远高于中国,它们的红茶出口价也较高。
这些来自外国的竞争压力也对浙江茶叶出口造成威胁。
2、主要出口国不断更新绿色贸易壁垒日本和欧盟作为浙江省主要的茶叶出口国,不断更新绿色贸易壁垒,常常让买家措施不及。
2006年,日本就将涉及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从原有的83项提高到276项。
而欧盟自1993年以来,就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农残限量的法规,茶叶农残被检出的几率大幅增加。
2000年,欧盟又加高贸易壁垒,实施严格的茶叶农残标准,并陆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受检农残项目达到134种,到2003年,更是高达193项。
受此影响,我国茶叶出口欧盟一度受阻,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为5.85万吨,2004年的出口量则降低为3.77万吨。
2008年8月,欧盟新的农药残留标准又出台,这意味着壁垒的又一次加厚,茶叶出口额不容乐观。
四、解决方案(一)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和完善茶叶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针对日益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压力,浙商必须要提高自己茶叶的品质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