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是制造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其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发达国家均大力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使数控技术的应用迅速普及。
随着世界加工制造业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迫切需要大量掌握数控设备操作、数控加工编程、数控设备维修、数控系统研发改造的人才。
据国家人才网统计资料显示,数控技术已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的四大专业之一。
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专业背景数控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的机械制造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突出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
本专业现已具有省内一流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各类实验、实训室25个,大型实训车间2个,教学工厂1处,拥有各类机加工教学设备150多台套,实验实训仪器900多台套,计算机300多台。
此外,还与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华东数控有限公司、文登天润曲轴有限公司等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师资建设中,不仅注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更注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保障了“学训交替”教学模式的实行。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学生获得中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93%,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比例为32%。
因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良好,使毕业生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就业率达到98%。
在2006年山东省数控技术竞赛中,我院参赛选手获得学生组第四名、第六名的好成绩。
由于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我院被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央职业教育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全国现代制造业网络软件教育培训中心之一。
本专业是我院制造专业大类内的龙头专业。
通过重点建设数控技术专业,可有效地带动机械制造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发展,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并能够对其它院校的相关专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专业建设目标通过三年的重点建设,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条件先进、产学结合紧密、师资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家级教学示范专业。
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特点突出,能营造出真实的工作环境,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实训与劳动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建成国内一流、立足威海、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具备年技术培训、技术服务1200人次以上的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力争有1名专业带头人进入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行列;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达到85%以上;中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60%;聘请10名以上行业企业名师专家或首席技师为兼职教师。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方式,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三年内建设7门网络课程,建成4门优质核心课程,争创4门校级精品课程,培植2门省级精品课程。
编写2本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教材。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所需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人才规格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较强的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知识,具备较系统的数控设备及普通机加工设备的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具备较强的数控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修能力及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
2.岗位分析威海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通过对市区现有500多家机电企业调查显示,数控技术已渗透普及到各个领域,急需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数控操作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更加剧了地区性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对数控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本专业为数控加工及普通机加工设备的操作、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数控设备的维修等工作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知识结构与能力分析(1)知识结构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2)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机械和电气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技术新发展。
3)具有金属材料、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熟悉数控加工工艺。
4)具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5)具有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对机电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6)具备机电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
(2)能力分析1)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2)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操作普通机加工设备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数控设备;5)具有较强的数控编程(含CAD/CAM软件应用)能力;6)具备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能力和初步的故障诊断、维修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及产品营销的能力。
4.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控制、数控原理与系统、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主要实践环节:金工实习、CAD考证、普通机加工训练、课程设计、CAXA实训、数控机床操作实训、毕业实习(设计)、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4.7:5.3。
5.标准修业年限,最低学分要求学制为三年,最低应修179学分,其中通识课36学分。
6.毕业生应获得的证书(1)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计算机文化基础省统考合格证书);(2)普通话等级证书(二级乙等以上);(3)英语等级证书(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省统考合格证书);(4)数控加工工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必考)(5)中级(高级)数控操作工;(选考)(6)中级(高级)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
(选考)(二)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1.现有实验实训条件(1)金属切削加工方面:拥有普通车床100台,铣床39台(其中大型铣20台、小型19台),磨床12台,钳工车间1个,焊接车间1个。
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实训教学的需要。
(2)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方面:拥有数控原理、机床电气、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等专业基础实训室九类十三个。
可以满足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的需要。
(3)数控仿真、数控工艺与编程设计:专业机房3个,普通数控车床14台,加工中心6台,数控铣床4台。
可基本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
(4)数控原理、数控维护与维修方面:数控教学演示系统:2套,数控开发设备:2套,数控机床拆装实训设备1套,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实训设备1套。
以上的实验实训设备已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但在数控加工设备方面还有所不足,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在学生创造性培养方面的实践教学设备还非常欠缺。
2.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案(1)先进制造技术实训设备在现有实验实训设施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先进的现代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制造技术基地,既可以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又可以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还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加工。
需增加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设备见表一。
表一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新增设备明细(2)数控仿真、模拟系统该系统有8个机房,配备各种软件10套。
资金预算为286万元。
具体配置见表二。
表二数控仿真、模拟系统配置(3)柔性加工制造系统1)主要功能:该系统集机械原理、设计、操作、自动控制为一体,可提供对模具加工、高速高精加工、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实训教学。
这套系统具有高速、高可靠性的刀具更换装置,高速、高输出主轴,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机器人化,属于比较先进、综合的数控加工设备,可用于各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研研发平台。
该平台的设立将使数控专业学生有更多地机会了解专业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2)设备配置:柔性加工制造系统设备配置见表三。
表三柔性加工制造系统设备配置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建成联系紧密,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经过三年的重点建设,拟再建设8个新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见表四。
表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三)师资队伍建设1.师资队伍现状现有师资队伍情况见表五。
现有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72%,硕士以上学历占41%。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已初步形成了素质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2.建设途径(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了满足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应继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拟从企业中再引进2-3名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再引进或培养5-6名骨干教师。
支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企业进修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论和经验,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划拨专项资金支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扶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承担或参与应用性强的科研项目;重奖取得科研成果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使专业带头人准确把握最新的科研进展,不断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
(2)师资梯队建设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梯队的建设,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按发展规划,到2008年本专业在校生规模为800-850人,按照15:1的生师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再从社会或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6-8名,招收相关专业硕士学历研究生8名左右。
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实践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计划到2008年有3-4名教师将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
每年选派3-5名中青年教师到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一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提高“双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素质结构和学历结构。
认真执行教师以老带新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强化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
(3)行业技术专家的聘请择优聘请10名左右的企业名师专家或首席技师作兼职教师,指导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