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和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打造全新的具有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龙头专业,学院为数控技术专业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概括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企合作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计“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江西省制造业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参照数控操作技师与程序员、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工等国家职业标准,针对岗位群及职业发展需要,确定数控技术专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职教视野、在数控工艺设计、复杂零件编程与加工等技术领域有影响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基地,成为区域大中小企业数控技术服务中心、企业职工培训及职教师资培训中心。
具体如下:
1、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设计工学结合型工艺装备技术教学方案和内容。
与江西省机械工业联合会、江西省模具协会、南昌凯马集团公司等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工艺实施专业教学标准;与江西省机械工艺加工研究会、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江西省准工艺师职业资格任职标准。
建设4门优质核心课程,编写4门课程的特色教材。
2、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通过到国外进修学习先进的职教理论、专业建设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3年内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培养骨干教师6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5人,增聘25位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人数达到56人,“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专任教师中约35%的教师有国外培训经历,兼专职教师人数比例大于1:1。
3、加大校内“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扩建数控加工实训室、数控系统综合实训室、模具制作室、CAD/CAM实训室、反求与精密测量实训室,新建FMS实训室与虚拟设计实训室,成为省内中小机械制造类企业和建材企业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中心。
编写实训教材、开发仿真软件等,完善实训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探索新型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管理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增至45家,合作企业由原来的20家增至40家,建立南昌地区工学结合工作站。
4、双证融通,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在掌握数控加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操作工等中级、高级证书,初步具备工艺现场实施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能从事和胜任一线数控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具备车间级的工艺实施能力,75%毕业生具有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证书或多证书,具有较强的现场测绘与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能力,能将数控加工知识用于实践,能根据零部件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并突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模式
1)就业岗位群与能力
面向江西省中小制造企业和中国建材行业,从事数控技术加工、数控技能操作、数控设备管理和维护、数控生产组织与管理、建材机械等江西省中小制造企业和中国建材行业的实际操作和管理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专业人才,根据数控人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能力体系和专业核心能力,重构课程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实施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现代制造技术,掌握数控制造基本方法,具有数控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技能,工艺实施等现场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敬业、有责任心,适应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相对发达的南昌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群为产学合作主基地,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案,把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实践
教学学时数比例占50%以上,保证学生3年内顶岗实习时间累计8个月以上;创建工学结合企业实践全程管理体系,保证校外企业实践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2、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学生的第一年及第二年的前半段主要以校内基地实训为主,完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
2)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形成开放、多边、灵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年内,设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二学年5~8月)、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第6学期)的两个“校外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按岗位要求不同,选择相应技术课题,要求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项目),企业和学院双方教师共同指导。
3、“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校外工作学期安排
1)目的
在第二学年将暑假时间充分利用,增加学生实际生产实践时间,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8个月。
校外企业实践教育使学生能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习工程现场应用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数控技术专业以及职业岗位的真切认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学生回校继续学习和提升综合技能打好基础。
2)管理
创建“校企携手,全程管理”的工学结合校外企业实践管理模式,保证企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同时保证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采用“区域集中与企业分散”相结合的企业实践方式,考虑到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特征,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加工技术发展较快、数控技术应用程度高的南昌、景德镇等地区,建设产学合作工作站;同时根据江西省制造业以大中小企业为主、一个企业难以同时容纳太多实习学生的现状,采用将学生分散在多个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生产。
3)衔接
“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工作学期”、“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学期”实行有机衔接。
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
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完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教学计划实行动态调整,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实施考证结合,以证代考,突出技能的考核。
实行“双证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三、方案实施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