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现状及发展前1

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现状及发展前1

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对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的现状及品种作了介绍,指出了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

并通过对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要求和建议。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现状发展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持性产业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工农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食品工业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

食品添加剂是构成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增加食品营养,提高食品品质,改善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食品添加剂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食品工业。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已达14 000多种,其中直接使用的约有4 000多种。

常用的添加剂有681种。

美国食品添加剂品种有3 450种,其中直接使用有1 200种;日本合成食品添加剂品种有389种,其中香料95种,天然食品添加剂有800种,其他国家如西德食品添加剂有420种,加拿大426种,瑞士343种。

在一些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1990年销售额达50亿美元,几乎所有食品都含添加剂;日本每年用量约500 kt/a。

我国食品添加剂是近一、二十多年开发和发展起来的,1986年颁布的GB2700-86国家标准允许使用品种为16个品类618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22个品类1 500多种,其中食用香料为700多种。

1 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1 现状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很快,从1978年至今20多年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471亿元增长到5 900亿元,增加了12.5倍。

从1993-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3 428亿元增长到5 900亿元,年均增长11.6%。

全国已形成食用植物油加工、制糖业、屠宰及肉类加工、食品、乳品、水产加工、加工罐头食品、糕点行业、糖果蜜饯业、饮料、调味品等24个行业,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

食品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了初步调整,新产品的开发,新门类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方便食品、儿童食品、营养保健食品、软饮料的行业概念逐步得到确立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食品专用油脂、等级面粉,植物蛋白、变性淀粉等食品基础原料工业得到了开发,软饮料打破了单纯生产碳酸饮料的格局。

尽管过去食品工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发展速度上低于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食品工业的加工深度低,食品工业产值和农业比仅为0.38∶1,而发达国家两者比例一般为3~4∶1。

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仍然不合理,半成品多,制成品少,烟酒等产品比重过大。

从行业总体看,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仍然偏低,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偏低,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新品种少,保鲜能力低,货架期也短。

1.2 食品工业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日益临近,未来的食品工业将发生巨大影响;(1)食物的营养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2)食品工业的加工深度及制成品率将有一定的提高。

加工食品将占食品总消费的60%~70%;(3)食品的总消费将有一定的增加,食品工业生产率年均递增率将达12%~13%;(4)在提高食品的营养卫生水平的同时,食品的色香味及包装装璜将进一步改进。

1.3 重点发展方向(1)大力开发进入一日三餐的组合营养的方便食品;(2)大力发展具有免疫功能的第二代婴幼儿食品;(3)开发具有防病、抗病、抗衰老的老年食品;(4)开发适合我国消费习惯的各种植物蛋白食品;(5)利用我国特种资源开发各种活性物质的特殊营养食品。

2 我国食品添加剂现状及发展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个品类1 513种左右,1998年总产量达1 400 kt。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超过500余家。

品种和产量可基本满足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1998年进出口同比增加10%,其中出口5亿多美元。

小苏打、纯碱、明矾、谷氨酸钠(味精)、柠檬酸、醋酸、糖精、甜蜜素、山梨糖醇、发酵粉(泡打粉)、焦糖色素、明胶、酶制剂、香精香料等品种已形成万吨以上的产量。

随着食品工业及食品添加剂的发展,食品添加剂行业生产、应用日渐活跃。

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已渗透到所有食品加工领域,如糖油加工、肉禽加工、果蔬加工以及酿造、调味料、饮料、营养保健品等工业部门,营养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食品消费市场的新热点,而食品添加剂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3 主要品种产需分析3.1 防腐剂防腐剂是为了抑制食品腐败和变质,延长贮存期和保鲜期的添加剂。

防腐剂市场约占整个食品添加剂市场的4%,虽然市场比例不高,但受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加工食品低脂肪及多水分的趋势影响,使用防腐剂增加,使市场稳定增长。

目前使用的防腐剂品种很多,美国有50多种,日本有43种,中国香港特区27种,我国允许使用的超过18种。

世界各国常用的防腐剂有丙酸及盐类、山梨酸及钾盐、苯甲酸类、噻菌灵、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聚赖氨酸、鱼精蛋白、乳酸、链球菌素、双乙酸钠、单辛酸甘油酯等。

我国的防腐剂生产能力约30 kt/a。

主要品种有:苯甲酸钠:由于价格低,效果佳,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碳酸饮料和果汁,生产能力约25 kt/a,估计2000年年增长率为2%~3%。

山梨酸及其钾盐:应用广泛,年产能力约超过万吨,年增长率4%~5%,出口5 kt以上,现已能批量出口。

噻菌灵(苯并咪唑):是一种驱虫、杀菌添加剂,无毒不残留,一般作为水果、蔬菜的防腐保鲜剂,国内产量不大,进口较多。

丙酸钙:主要用作糕点、面包等的防腐。

年产约1 kt,但由于原料短缺,每年要进口15 kt左右。

我国批准使用的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两个品种即乙酯和丙酯,使用在食品中数量不多。

另外,近年来,我国允许使用的还有脱氢醋酸、双乙酸钠、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单辛酸甘油、霉克,以上产品均有一定量的生产和使用。

防腐剂中新批准使用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牛奶发酵制品的一种多肽,它可作为植物蛋白食品、乳制品、肉制品的防腐剂,而且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3.2 抗氧剂抗氧剂主要为了防止食品被氧化而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保鲜作用的一种添加剂。

随着肉类制品和含油脂食品的增多,抗氧剂需求量不断增加。

目前,美国允许使用的抗氧剂为28种,日本16种,德国13种,瑞士26种,我国允许使用的为11种。

目前,各国常用的品种有丁基羟基苯甲醚、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没食子酸丙酯(PG)、叔丁基对苯二酸(TBHQ)、异抗坏血酸钠、维生素E、维生素C等。

我国的抗氧剂生产能力约7 kt/a,主要是异抗坏血酸钠和BHT等。

异抗坏血酸钠,在我国发展较快,生产能力约4 kt/a,由于价格便宜,特别是肉类价格制品有明显的抗氧化剂保色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食品级的BHA目前主要产家为上海冠生园益民食品有限公司。

而没食子酸丙酯(PG)在国内的生产厂家有:广东珠海市金山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化学试剂总厂试剂一厂、上海化学试剂总厂试剂二厂、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

美国70年代开始使用一种合成抗氧剂――叔丁基对苯二酚,该品种在我国1991年被批准使用,国内的山东省微山县化工厂生产此产品。

原化工部上海食品添加剂开发中心1992年开始研制,1994年建成20 t/a中试装置,该产品特点是在铁离子存在下不着色,添加剂食品无异味,效果比BHA、BHT、PG都好。

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其抗氧化能力不亚于BHA和BHT,这是纯天然提取物且具消炎杀菌功能,在食品工业中可大力推广。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生产厂家,主要问题是纯度、质量、销售价,还需要做大量推广应用工作。

3.3 乳化剂乳化剂是食品添加剂中产需量较大的一个品类,是为改善或稳定食品的物理性质或组织状态的添加剂,目前世界总耗量已超过350 kt/a,美国为250 kt/a,日本40 kt/a。

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乳化剂合计有60多种,美国有58种,日本20种,我国允许使用的乳化剂33种。

我国乳化剂产量约为6 kt/a,预计今后几年内食品工业需求量达25 kt/a左右。

除单甘油酯产量较大以外,其他品种产量和用量均相当小,尚处于发展阶段。

乳化剂的主要品种有:单甘油酯、山梨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大豆卵磷脂、丙二醇酯等,这些品种产量约占乳化剂总产量的70%。

单甘油酯:美国消耗150 kt/a,其中蒸馏单甘油酯在30 kt/a以上,生产厂家有40余家。

国内主要生产混合单甘油酯。

近年来,分子蒸馏单甘油酯有较大发展,广州食品添加剂技术开发中心、丹东单甘油酯厂等单位已生产蒸馏单甘酸。

蔗糖酯:国内产量约2 kt/a,产品单一,质量较差。

由于其(HLB)范围广,即可水包油型又可油包水型,是当今世界颇为引人注目的减肥和疗效食品之一。

我国从80年代开始研制,金华第二制药厂、湛江市廉江第一食品厂、卫生部上海生化试剂厂等单位均有生产。

山梨糖醇脂肪酸脂分为司盘(Spam)和吐温(Tween)两类,国内Spam、Tween系列产品生产厂近10余家,主要是工业品。

80年代开始研制生产食品级Spam、Tween,但产量不大。

如广西南宁葡萄糖三厂生产的Spam-60,产能为1 kt/a,旅顺化工厂生产的Spam、Tween品种齐全,但大多为工业品,仅有少量食品级,另外,上海助剂厂的Spam-60、80和Tween-60、80,温州清明化工厂食品级Spam、Tween均有生产。

3.4 酸度调节剂酸度调节剂又称酸味剂,是增强食品中酸味和调节pH值或具有缓冲作用的酸、碱、盐类物质的总称。

世界各国的食品酸味剂共有20多种,我国允许使用的酸度调节剂15种,主要品种为柠檬酸、富马酸、磷酸、乳酸、己二酸、酒石酸、马来酸、苹果酸等,其中以柠檬酸、磷酸用量最大,其次食用醋酸和乳酸,用于食品的富马酸、苹果酸、己二酸只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品种,偏酒石酸和琥珀酸尚待开发。

柠檬酸:是酸味剂中的主要品种,约占酸味剂总耗量的三分之二。

世界消费量约600 kt/a,75%~80%应用于食品工业,其中美国耗用200 kt/a,日本年需27 kt,西欧各国总耗量为150 kt/a,我国生产能力为300 kt/a,实际产量不足200 kt/a,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主要用于饮料,市场基本饱和。

乳酸:世界各国乳酸总产量约45 kt/a,其中用于食品添加剂的32 kt/a,美国耗用4 kt/a,日本2.2 kt/a,英国2 kt/a,我国乳酸厂家约40家,总生产能力超过25 kt/a。

近年来市场形势看好,年需求量增长5%左右。

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准备建设L-乳酸生产装置。

目前,国内主要生产厂家有上海东亚橡胶厂、郸城金丹乳酸实业有限公司、湖南生物化工厂、常德乳酸厂、湖南安化乳酸厂等厂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