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习惯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习惯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报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等等名言警句都在告诉着我们教育工作者,语文很重要。

我们学校多年来一直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特色的学校品牌,于是我们教师的个人校本研修就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开展。

我也深入地进行属于我自己的校本特色研究,全体语文老师都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而努力着。

一、校本研究的重要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是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 21 世纪挑战的法宝之一,因此,要建立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不断站在求知的新起点,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会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则是这一切之基础 ,而奠基的任务必须在中小学完成。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145 万字以上。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

如何获取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源于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

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

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

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二、校本研修的理论支持1、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精髓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

新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应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求真务实的态度来研究、扶持它。

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过程。

3、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语文“三七”开的获得理论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三.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目标1.研究的目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高,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有: 1.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如父母不爱读书,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学习不好时,只会打骂,不会引导形成阅读的习惯等。

2.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展了小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各种媒体的负面影响亦不可避免。

不少的孩子不爱读书,喜欢坐看电视、打游戏、泡网吧等,分辨是非能力差,对大量的信息良莠不分,出现不少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成长。

3.学校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场所,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观念一下子没转变过来,因此忽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只在班上没能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4.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材料非常贫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放在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的平台,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是指:小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加以鉴别,以促进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计划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校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2.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 150 万字。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学会积累。

(3)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的研究。

( 5)推进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营造家庭氛围,充分挖掘阅读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四、校本研究总结的新思维和观点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小学生素质,培养21 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没有受到这些珍贵书籍的鼓舞,如果他们不为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所感染而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就还不曾受到过真正的教育。

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们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

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

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学习就轻松。

反之则家庭作业负担重,课外阅读时间被占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2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

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

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校本研修思路1、校本研修本着边实践,边分析边研究边改进,根据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如理论研讨、教学观摩,现场参观等,推进深入研究。

2、我和学生家长进行学习让他们转变教育理念,切实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考试与阅读相矛盾的观念,全面支持学生课外阅读。

3、我的校本研修从“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落实阅读检查”“培养阅读习惯”等策略上改变学生“功利阅读”的狭窄局面,扩大课外阅读量。

六、校本研修的具体实施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循序激趣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认知发展的水平。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要拾级而上,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2)环境激趣环境激趣,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教学授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将知识内化。

开放学校图书室、组建班级“图书馆”,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

学生手里都有几本甚至十几本的课外图书 , 但是据调查 , 由于受电视动画片的冲击 , 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 , 有的让家长读给自己听 , 有的干脆只是一种摆设。

于是我们就想 , 何不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 , 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 , 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 ,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 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

在班内做好了动员 , 同学们兴致都很高 , 纷纷把自己的各种图书都“贡献”了出来。

为了便于管理 , 我们规定 , 图书还是由自己保管 , 只要将图书的名称报上就行。

这样 , 把学生的姓名、图书名称列了一份清单 , 用电脑打印一份 , 贴在了班级的一角——图书角。

同学们只要到这里找到自己想读的书 , 就可到书的主人那里去借。

作为老师 , 我们也和同学们一起借书、看书, 班内形成了浓厚的“群体阅读”的风气。

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 , 每个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了进步。

学校还把走廊及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经常出读书专刊,譬如“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名人与变法”、“我心中的一本书”、“爱国人物传记”?在墙壁上悬挂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画像,还悬挂名人语录,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久读可以治愚”等;要求班级按规定的主题和内容定期出黑板报,并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评比。

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另外,还可在班级中举办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如举办“读书节”、“读书演讲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评选“金钥匙———读书积极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