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2009 NO.01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交 流 园 地
体方法是根据伤员呼吸频率、脉率和运动反应的得分计算出3项分数之和,即为该伤员呼吸-脉率-运动法的分值(表4),如伤员有(1)高能量或复合致伤机制;(2)外伤部位是头、胸或腹3个部位中一处以上;(3)头或躯干的贯通伤;(4)伤员是老年或儿童时。
此4项中的任何一项均评1分。
无上述伤因、伤位、伤型和年龄不得分,将伤员呼吸-脉率-运动法的分值减去上述
4
项得分之
和即为该伤员院前伤情分级评分。
最高分为12
分,最低分为
0
分,
12分为轻伤,11~10分为中度伤,9~8分为重伤,7~6分为严重伤,5~1分为危重伤,0分为临床死亡。
以上分类的根本目的是把有生命危险的重伤员与一般伤员分开,及时把重伤员进行抢救或送往创伤医院。
为此,要求分类“快”而“准”。
“快”要求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在几分钟内对伤情作出判断:“准”就是不要把生命危险的重伤员误为轻伤员,造成类选不足。
由于多发伤各部位伤情轻重度和反应不一,必须根据伤情变化和医疗条件的好转而随时变更,当伤员在现场时间延滞时,应每15分钟就重新分类1次。
因此创伤急救一方面要求发展和改进院前急救技术,提高现场判断和抢救水平;另外要求急救人员能熟练准确地使用现场分类法,使创伤救治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10-31
表4 呼吸-脉率-运动法分值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是1979年由日本学者报道的。
其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
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占肥厚性心肌病的2%~24%。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脏对儿茶酚胺分泌过度敏感有关。
本病发病年龄以30~50岁居多,男性多见。
半数患者有高血压,长期剧烈运动或酗酒史。
此病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造影上有其特征性表现。
其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和心电图ST-T改变。
缺乏特异性,容易和冠心病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相混淆。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目前,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尚无金标准,一般首先以心电图改变为诊断标准。
其主要特点是:(1)胸前导联T波倒置,以V3,V4,V5多见。
且TV4>TV5。
(2)ST段压低,以V3~5最显著。
(3)左心室高电压。
(4)Q-T间期延长。
(5)Q波常消失。
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脏超声。
心脏彩超文献报道的标准为:心尖部室壁厚度>1.3cm,当心室收缩时,心尖部室腔暗区消失。
但目前采用的心脏超声检查不包括心尖部的检查。
故对心尖病变为主肥厚型心肌病容易遗漏。
这就需要临床医师结合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提醒超声检查人员必须观察心尖四腔心切
简述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付丽新
(沈阳市沈北新区中心医院 辽宁沈阳 110121)
【摘要】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临床中容易漏诊,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照影确诊。
【关键词】心尖部 心肌病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照影【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09)01(a)-0169-01
面,了解心尖部左心室各壁厚度,避免漏诊。
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确切地把肥厚型心肌病和冠心病区分开来。
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发现特征性心肌病改变。
这种介入性检查方法可以确定诊断。
凡怀疑本病患者均应做心脏彩超或uFCT,及时追踪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心电图的改变,避免延误病情和盲目治疗。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心尖肥厚心肌病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1984,23(8).[2]吴可光,徐长新,王慧中,等.心尖肥厚心肌病一例[J].中华医
学杂志,1986,76:507.
[3]贾冬林,祝晓东.心尖肥厚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7.
[4]刘宏武,智光.左心室照影及冠状动脉照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
肌病[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4,12:4.
【收稿日期】2008-10-29。